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经贸委的关心指导下,经贸部门抢抓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机遇,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总体目标,着力推动“三促进一保持”,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效促进了全区工商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工商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我区经济遭遇较大困难。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扎实做好“五个一批”工作(选择引进一批,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发展一批,积极扶持一批,大力宣传一批),积极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工作措施,多管齐下保增长。全区经济逐步回稳,总体发展形势良好。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487.81亿元,增长10.1%,销售产值1451.36亿元,增长9.4%,产品销售率为97.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95.71亿元,增长10.5%。规模以上五大工业行业实现产值624.85亿元,增长10.2%。全区商品销售总额为796.62亿元,同比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2.34亿元,增长18.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375.03亿元,增长16.2%,住宿和餐饮业117.30亿元,增长26.5%。全年工商业经济呈现“一明显、二良好、三稳步、四较快”的特点:
“五个一批”拉动作用明显。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涉及“五个一批”的工业企业有142个,1~9月“五个一批”企业工业产值437.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9%,比去年同期增长12.1%,比全区平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五个一批”企业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7.6%,拉动全区工业增长5.5个百分点。
高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区现有的145家科技型企业,积极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带动作用,实现产品产值快速有效增长。1~10月,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0.53亿元,增长12.3%。
零售额超亿元企业发展良好。前三季我区零售额超亿元企业有20家,实现零售额45.70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家8.74亿元,其中,批零业18家,住餐业2家,分布在汽车、通讯器材、家电、百货、酒店、餐饮等行业,主要集中在大石街、南村镇、市桥街。
总产值增幅逐月稳步提升。2009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487.81亿元,增长10.1%,增速从1月触底后开始反弹,随着经济回暖信号增强以及在部分行业增产带动下,6月起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速呈现逐月走高态势,从6月的4.5%增至12月的10.1%。
镇(街)工业稳步发展。产值超过160亿元的镇街有4个,增速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镇街有12个。
工业用电稳步回升。随着我区工业经济稳步回升、企业生产形势逐步好转,1-12月工业用电量为47.06亿千瓦时,下降1.9%,降幅不断收窄。
信贷增长较快。为化解金融危机,区委区政府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争取融资。2009年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37亿元,同比增长37.09%;全区金融机构增加公司类贷款117.88亿元,较上年底增加36.5%。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抓保障,工商经济稳步发展
一是落实措施保运行。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大型商业网点信息报送制度、银行季度分析会制度和各镇街工商业经济座谈会制度,准确把握工商业经济运行脉搏;开展专题调研,研究支持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供区政府决策;加强与中石化、中油和区供电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确保能源供应正常运行。二是做好协调强服务。跟踪服务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今年我区亿元项目有效推进,如广日工业园、沃尔玛山姆店和大润发等重点项目相继运营,对拉动我区工商业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搞活市场扩内需。通过“广佛春(秋)季欢乐购物节”、“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活动,主要商业企业营业额普遍上升两成左右。据统计,2009年家电下乡备案企业152家,销售量7730台,销售金额1562.06万元,补贴数量5469台,补贴金额147.25万元;以旧换新备案企业20家,销售15270台,销售金额为6415.90万元,补贴金额99.17万元。通过中博会、广博会等各类博览会和广货北上等活动,一定程度上刺激社会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年内共组织13批次92家企业参加广州产品国内行、广博会、中博会等各类展会,组织16批次170多家企业参加各地招商推介会。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危机影响得到有效遏制,工商业经济明显回升。预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62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亿元,增长19%。
(二)抓调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落实区政府工作部署,借重大项目落户之机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一是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转变。重点跟进新长隆酒店、大润发、沃尔玛、五湖四海等项目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加快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重点扶持裕丰集团、松下万宝、鑫泰科技、海鸥卫浴等龙头型骨干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积极培育自主品牌企业和产品,指导厂商会编制工商企业名录,筹备编印《番禺区企业注册商标大全》,提高企业品牌意识。四是积极推动产业转移,积极配合落实“腾笼换鸟”工作部署,跟踪和总结“双转移”项目的成功企业,支持五华“番禺”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引导企业前往五华投资。今年来,我区第三产业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产业结构继续向合理化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为4.61∶40.96∶54.43;一批龙头企业和技术创新中心,带动我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工作深入推进,我区能耗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2009年已有14家企业通过自愿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并受到公布表彰,有2家企业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
(三)抓落实,企业困难有效缓解
一是牵头推进企业减负工程,带动各部门联动减负,有效提振了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信心。年内分三批落实5264家减负企业,2009年前三季度为企业减负超过4600万。二是发挥金融办作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管理。起草并组织实施《番禺区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若干措施》及相关4个实施细则,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将75家重点需融资企业分配到区内八大银行,引导企业与担保机构对接,中行、建行、农信社和中信等银行共为企业提供授信总额近10亿元,一定程度缓解企业融资困难。2009年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37亿元,同比增长37.09%。三是大力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区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的筹建和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库工作。四是协调各部门形成帮扶困难企业的合力,协助一批企业度过金融危机难关,如潭州振裕、港钜电子等企业。
(四)抓服务,帮扶企业做强做大
一是牵头组织认定珠江钢管、奥林巴斯、裕丰控股等6家符合条件企业为我区第一批工业、服务业和混合业态龙头企业工作,发挥龙头企业带动示范作用。二是通过到企业调研、邀请市经贸委举办政策宣讲(解读)会、组织企业交流会和中小企业上市培训班等形式,送政策到企业。共举办各类宣讲、交流会24场(次)。三是争取各级政策支持。2009年,共推荐申报上级技术进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222个,截至2010年1月,全区获得国家、省、市财政资金扶持项目109个,金额达4100万元。四是鼓励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区拨付专项资金300万元,率先在全市各区县中搭建6大行业协会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开拓市场。目前已有会员企业428家,点击访问量达321万次。五是加强企业上市指导工作,中海达公司已完成上市辅导验收,目前有4家企业计划上市。
(五)抓管理,市场经济规范有序
一是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整治无证照经营、桶(瓶)装饮用水卷烟市场“百日行动”、亚运村食品安全检查、节前食品安全检查等专项整治,至11月,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共出动704人次,检查农贸市场、店档585家,捣毁制假(存假)窝点13个,查处制假售假案件44宗,涉案货值达66万多元,共整治无证照经营场所11562户,酒类和食盐流通市场进一步得到净化,1~11月共受理办结酒类审批1827宗,有效地维护了我区市场经济秩序。二是加强再生资源管理。全面完成18个镇街418间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站)的规范化建设改造,至11月,已受理再生资源回收备案16宗,促进了我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六)抓效率,团队素质不断提高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机关服务年活动和创建“共产党员示范岗”活动,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和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不断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发动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参加各类慈善捐款、义务献血等活动,今年获区直属机关党工委授牌命名为“共产党员示范岗单位”。二是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文件和业务知识学习,引导全局干部职工勤思考、多总结、重服务,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重视做好170名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机关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推进结对共建活动。扎实推进“双百共建文明村”和“牵手打造试点村”工作。通过调研、实地考察、捐资共建、扶孤助学和慰问特困党员等形式,积极开展服务农村“五个一”活动。今年共投入帮扶资金20多万元支持两村项目建设,慰问困难群众20户。四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想方设法做好工业发展基金的清理和追收工作,全面准确核清分布在12家转制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和资金占用情况,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追回“工业发展基金”贷款及资金占用费共1304.31万元,最大限度地减少国有资金的损失。
三、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是经济运行仍面临压力。由于我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外贸出口降幅较大。1~9月全区外贸出口总值51.70美元,下降18.1%。展望2010年,外部需求仍较疲软,通胀预期有所增强,使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
二是企业用工难值得关注。企业季节性用工荒和结构性用工荒同时并存,仅我区130多家服装制衣企业就有近万个生产岗位空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工种尤为短缺。此外,许多企业反映,今年推出的社保扩面政策及社保费转由地税部门全额征收,企业面临较大困难。
三是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今年以来我区不断加大信用担保和银行融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成效明显。但与我区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和份额相比,融资担保业务规模仍然偏小、费用偏高,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由于土地受控和项目报批时间过长,部分项目的引进和推进效率不高;配合亚运环保需要,要求部分企业搬迁停产,但由于具体政策仍未明确,使企业在生产计划和订单安排方面存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