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区“三农”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上级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上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总目标,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9年全区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2009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
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前提,以市场效益为导向,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不断调整优化全区农业生产结构。我区不断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积极发展杂粮生产,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粮食考评任务。
全年生猪饲养量56.2万头,上市量35.3万头,存栏量20.9万头,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25.1%、32.7%、14.1%。家禽饲养量2075.8万只,上市量1630.9万只,存栏量444.9万只,同比去年分别增加4.1%、8.0%、减少8.1%。
(二)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
加快推广适用种植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扎实开展科技入户活动。开展水稻品种比较、表证试验,抓好水稻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开展甘蔗组培苗试验,运用优新的农作物植保新技术。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和新技术试验,先后组织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负责人和奶牛养殖户参加专门的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应用“零排放”发酵床技术。
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新型农民培训任务。继续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农业创“三高”活动,全区申报参赛项目共有498个,参加农户共有2592人,参赛总面积达2.57万亩,共评出获奖项目157项。
举办农机推广现场演示会,抓好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设施的引进、改良和推广工作,大力推广标准化花卉、蔬菜和水产保温大棚。2009年全区新增农业机械5263台(套),新建喷滴灌设施7100亩,新建水产温棚3900亩,新建花卉大棚1180亩,新增农机动力1.02万千瓦,全区农机总动力达40.2万千瓦,水稻机收率为92%,农田机械耕作率为98%,机械排灌和机械运输率均达99%以上。2009年我区引进了5台水稻插秧机在大岗镇投入使用,实现了水稻机械化插秧零的突破。
(三)落实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政策,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基本完成以机耕路整治为重点的标准化农田建设的基础上,推进机耕路主干道硬底化建设,2009年总投入570万元,安排试点村8个,建设总长20公里。扶持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发展,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农业购机补贴资金1520万元,其中区级财政资金1315万元,投入同比增长32%,惠及农户2496户。二是建立强农惠农机制。对承担基本农田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区财政按每年每亩100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年补偿总额达3200多万元;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把土地流转集聚到连片面积超100亩的经营大户,每年每亩给予100元的补助,区、镇两级年补助金额约650万元;落实种粮直接补贴政策,2009年全区各级粮食补贴资金合计1255万元。除落实上级政策补贴外,其中区财政对种植水稻每造每亩补贴增至150元,年补贴金额569万元。我区农户每种植一亩水稻两造可获得各级财政补贴达539元,惠及农户8400多户。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区财政安排100万元,对按规定注册、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扶持5万元。四是打造农产品品牌。组织开展 “番禺十大名特农产品”和“番禺特色旅游农产品” 评选活动,成功举办首届番禺农产品博览会,建立了广州番禺名特农产品汇展中心,提升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五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高标准建设位于沙湾古镇的南粤苑,成为我区旅游新亮点;依托沙田水乡和农业生态特色,高起点规划桥南街草河村岭南都市型绿洲,大刀沙岛、观龙岛万亩农业生态旅游区以及东涌镇大稳村农业生态园等项目,着力打造多功能、高档次的乡村旅游景观。六是落实下拨发展缓慢村补贴和农村税费改革补贴共2716万元。落实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贴。2009年全区符合条件享受补贴的共有1251人,享受区、镇(街)两级财政补贴累计606万元。
(四)加强农业项目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步伐。
加强市、区两级农业项目建设管理。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财经管理小组,加强财务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审批程序等规章制度,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加快项目资金的使用进度,发挥资金效益。组织相关科室和有关部门对在建项目进行检查,协助项目承建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推进3条蔬菜专业村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建设进度。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加大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工作力度,积极组织申报市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09年新增两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我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到1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14家。不断加大农业财政资金扶持力度,2009年市、区两级安排农业财政补助资金8891万元(含中心镇建设),其中:市级财政扶持资金4391万元,区级财政安排扶持资金4500万元。积极落实农业企业贷款贴息政策,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009年度8家农业龙头企业获得市、区两级财政贷款贴息补助共500万元。
不断加快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鼓励企业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蔬菜产品标识工作,建立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制度。2009年农业标准化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新一代渔业有限公司、洋毅畜牧有限公司通过了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盛唐水产养殖场通过了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新造番薯和沙湾墨兰正在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09年全区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8个,目前累计有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61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1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有3个,省级示范区1个,市级示范区7个。
(五)开展农业综合执法,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水平。
加大对农资、初级农产品的执法检查工作力度,在全区营造强大的农资打假护农声势。2009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7万人次,执法检查3.1万间场/档、店,现场收缴假冒伪劣农(兽)药、种子1100多公斤,依法收缴药物残留有害生猪275头,按有关规定作无害化销毁处理。加强农药、肥料经营店档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外耕户使用高毒农药的监督管理,指导、引导种植人员对症用药、使用低毒生物农药,对全区在田蔬菜、水果和300亩以上面积的水产养殖等进行抽样检测分析,加大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力度,全年完成检测农产品28.2万份,合格率达93%以上,有力保障了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兽医卫生监督,依法行政,依法执法。贯彻落实《广州市番禺区畜禽养殖管理实施办法》,大力推进畜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坚持依法治林,落实森林防火工作。加强农机安全执法力度,加强上路行驶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
(六)狠抓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抓好春季集中免疫,以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狂犬病三大人畜共患疫病为重点抓好基础免疫,提高免疫效果。定期监测免疫效果确保免疫质量,做到“以监定免、以监促防”。认真开展犬免管理,落实犬只狂犬病强制免疫,做好区内狂犬病定点注射单位改造、升级和宠物犬管理系统使用培训工作。指导生猪养殖户做好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基础免疫和防疫消毒,迅速对生猪养场开展地毯式检查。
(七)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序”的原则下进行土地流转,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为我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从今年起,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每经营大户连片经营规模面积100 亩以上、流转期限3年以上的农户给予每年每亩100元的补贴。据目前统计符合补贴条件的面积达6.4万亩。实施财政补贴,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强业务指导,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已组建了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7个农业产业化协会。
(八)加强农村财务监管,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组织和指导各镇街对上年度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全面审计。重点审计包括盘点出纳存款、各项收入、干部报酬、开支、债权债务、征地补偿款、工程项目、上级下拨款、固定资产、福利费开支和审批制度落实情况等群众关心的热点内容。全区18个镇街已基本完成对2008年度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以申报命名“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区)”为契机,先后对全区18个镇街共77个村的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规范各种经济业务行为,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进一步推动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示范镇、村建设。
(九)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全区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建立了新农村建设项目库,用好用活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入库建设项目达548项,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分期分批给予立项。2009年全区扶持159个新农村建设项目,涉及107个村,计划配套资金4130万元,目前完成全部项目的立项工作,建设项目范围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桥改造、街巷路灯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就业和科普培训中心建设等民生工程。已划拨155个项目的补助资金共3962万元。
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产业调整,促中心镇产业升级。加大中心镇建设财政扶持力度,2009年市、区两级中心镇建设财政扶持资金为4800万元,其中已经划拨3471万元。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中心镇的延伸和覆盖,完善中心镇交通、供电、供水、排水、水利、燃气、污水处理、环卫等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公路主干道市政化改造,加快中心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加大中心镇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村、改善镇村人居环境等生态环境建设。
2009年是我区开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工作新局面重要的一年,全区“三农”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局紧紧围绕“保供给、保发展、保收入、保民生、保稳定”,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深入开展机关服务年“四服务”活动,“三农”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创建农业品牌工作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再上新台阶,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南村镇坑头村在10月19日被国家评为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的“生态文化村”。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农业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广州市即将举办亚运会,对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更高,动植物疫病防控任务繁重;农资价格、农产品销售价格波动幅度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设施发展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存在差距;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农业品牌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农村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全面的认识,既要未雨绸缪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又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以新的理念、新的措施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推动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