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亚运年,也是我区全面实施水务改革的第一年,为按计划推进《番禺区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按时完成市下达的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任务和迎亚运工程建设目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区水务局以水安全为第一要务,以迎亚运综合治水为中心工作,以水务系统改革为契机,统筹开展各项水务工作。出色完成市下达的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任务,提前完成了2007-2011年《番禺区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工作任务,全区的水安全得到保障,水环境明显改善,水生态逐渐修复,水景观更加靓丽,水文化进一步彰显,取得了很好的工程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广大市民认同度高,为亚运会、亚残运会顺利举行提供高质量的水安全和水环境保障。
2010年工作情况
一、全力以赴,确保三防安全
全力保障亚运安全是今年三防工作的重点:不仅要保障水利工程防御体系的安全,而且要保障各项迎亚运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不仅要保障亚运前的三防安全,更要确保亚运期间不出现任何水安全、水环境问题。为此,我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科学调度、快速响应,确保了全区安全度汛和亚运水务安全,尤其是在 “
1.加强汛前检查,安排度汛、应急项目。一是在汛期来临之前,以在建工程为重点,在全区开展安全大检查,全面排查安全隐患;二是根据排查情况,安排了一批度汛工程,工程总投资500万;三是为保障“平安亚运”,结合我区实际,安排应急工程15宗。
2.强化汛期管理,实施科学调度。一是强化执法检查。对汉溪大道、清河路、兴业大道等涉水工程施工堵塞河涌、影响行洪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对不满足度汛要求的围堰、导流工程等,要求限期加固;二是强化值班管理。全面落实各级三防部门、工程运行人员24小时值班制,领导按规定带班;三是科学调度。利用预测预警,结合潮汐特性,通过水利工程的联合调度,发挥防洪排涝效益。今年几场特大暴雨期间所取得的减灾效果,正是市桥河、砺江河等各大水系联合调度、提前预排、腾空库容的结果。
3.及时抢险,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损失。一旦出现险情,及时调动大功率移动泵车、潜水泵、挖掘机、砂石船等专业抢险设备,迅速开展排涝、导流、加固围堰等应急抢险行动,及时解除洪涝灾害威胁20余次。
4.强化三防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三防应急水平。一是完善三防应急预案。及时修编修订区三防应急预案和全区19个镇、街及所辖的村、社区的预案台账,制定了平安亚运水务安全保障十大预案,确保亚运水务安全;二是加强水务信息化建设。在充分发挥水文遥感监测系统、水利工程自动监测系统、三防PDA信息系统、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建项目作用的基础上,正在开展市桥河水系联合优化调度系统、水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三防决策、指挥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扩充了防汛抢险队伍,增补了区水务公司、广州市晨曦望清洁服务有限公司为区三防抢险队伍成员,增加抢险人员 160人,总人数达到292人,同时补充了5台挖掘机、26台水泵、17台发电机等应急抢险设备;四是新建了番顺联围防汛物资仓库,面积1152㎡,采购充实了救生衣、救生圈、土工布等防汛物资两批共约70万元;五是调整了三防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增补了区基建办、交投公司等单位为区三防成员单位,并及时调整各镇(街)三防行政和技术负责人。
二、统筹安排,全面开展各项水务工作
2010年我区水务投资预算为33.56亿元,全年新安排项目177宗,历年安排项目311宗,共488宗项目。
1.规划编制工作。在《番禺水系规划》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番禺区河涌综合整治规划》、《番禺区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番禺区内涝整治“十二五”规划》、《番禺区内涝整治试点(亚运城)规划》及《番禺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方案》。
2.水安全体系建设。完成“三大会战”、“一村三岛”等外江堤防达标加固75.93公里,重建、新建磨碟头水(船)闸、新砺江水闸、雁洲水闸等水闸工程54宗,总净宽
随着雁洲水闸、新砺江水闸的建成,市桥河水系、砺江河水系形成了以外江堤防、水闸、泵站为主体的封闭的防御洪水、台风、暴潮的体系,整体防洪标准从原来的不到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结合水文气象预报,利用潮汐,通过雁洲水闸、新砺江水闸等骨干枢纽工程的联合调度,在暴雨来临前,通过预排腾空库容,最大分别可达950万立方米和510万立方米,相当于15个白云湖,从根本上解决了市桥城区、亚运城周边区域的内涝灾害威胁。
通过上述措施,有效的提高了我区水安全保障,所以今年5月7日、
3.河涌综合整治。一是完成河涌整治169条,总长度200.19公里,河涌清淤479.92公里,其中市下达的河涌综合整治任务43条共103.85公里。二是结合河涌整治共铺设砼路面178公里(其中沥青路面6公里),植树绿化184公里,新建仿古石栏杆76.94公里,绿道建设73.83公里。三是全区综合治水共完成征地205.3万平方米,拆迁房屋(厂房)2589间,面积33.4万平方米。
经综合整治,增加水面面积75.
4.污水治理。一是污水系统建设方面。按期完成市下达的污水治理任务,建成九大污水处理厂,超额完成市下达的171公里主管网建设任务,实际完成234.6公里,建成17个提升泵站,完成3个镇(街)15条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另外,我区新增安排完成了28条河涌的雨污分流和污水支管网建设216公里,封堵排污口4777个,挂网设置排水井7625个。全区污水收集率达70.4%,日处理污水量从原来的10万吨/天增加到45万吨/天。二是排水审批。办理排水设施设计条件咨询156宗,临时排水许可证(施工)申请15宗,公共排水设施接驳申请9宗,历史排水户排水设施接管申请3宗,污水项目审批申请56宗。
5.供水安全保障。一是完善供水体制,规范行业管理。制定了《番禺区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实施方案》和《番禺区统一供水价格方案》,并经区委常委会议及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亚运会后推进全区统一供水价格工作。同时制定了《番禺区农村二次改水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指引》,《番禺区供水水质管理细则》、《计划停水审批》等制度,推进了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应急水源建设。编制了《广州市番禺区榄核水道备用水源规划方案》,启动了雁沙水闸的前期工作。三是做好亚运水资源安全保障工作。编制完成《亚运会番禺区水源保障工作实施方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和《亚运城周边景观用水保障工作方案》,并进行亚运供水保障演练,加强对供水厂及涉亚场馆的二次供水的水质检测。
三、加强管理,提高水务工程效益
1.加强水利工程的联合调度。通过对市桥河、砺江河水系的水闸、泵站及各主要河涌的联合调度,实现了市桥河、砺江河的调水引水。在正常潮差工况下,市桥河水系每天可以从沙湾水道、陈村水道引水800万立方米,砺江河水系每天可以从莲花山水道引水437万立方米,相当于12个白云湖的引水量,每天调水引水运行费用不到800元;最大潮差工况下,市桥河、砺江河水系的最大引水量分别为1200万、510万立方米;全年扣除雨季按300天算,全年平均引水总量分别达28亿、15亿立方米,而引水费用全年不到24万元。
通过调水补水,市桥河水系、砺江河水系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根据环保部门对水质检测结果显示,从溶解氧、COD、BOD、总磷TP、氨氮等主要指标来看,我区河涌水质越来越好。9月份环比数据显示:COD为10.4mg/L,比7月份改善了12.6%,比1月份改善了47.2%;溶解氧为3.66mg/L,比1月份改善了4.3%;氨氮为0.85mg/L,比7月份改善了2.3%,比1月份改善了77.6%,且上述3个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Ⅳ类水体标准。
2.加强水务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一是水利工程维护。完成了448公里堤面维护和384处防浪墙修补,维修养护了水闸320座,泵站245座。经过全面、深入的维护,堤面干净整洁,路面平坦,基本改变了以前杂草丛生、路面坑洼的状况,水闸、泵站处于安全、高效的运行状态。二是供水系统的维护。清洗消毒二次供水池25个,新建市政消防栓57个,补建46个,修复316个。三是排水系统的维护。共清疏排污管道67公里,雨污沙井10513个,确保了排水设施正常运行。
3.加强河涌保洁。一是规范管理。制定了《番禺区河涌保洁工作方案》和《番禺区河涌保洁质量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各有关单位的职责分工、保洁资金的安排与管理、保洁工作内容与要求、保洁项目的发包方式、保洁工作的验收标准、程序和有关罚则。二是保洁任务。对全区所有河涌进行水面保洁,其中外江河道19条,总长255公里,保洁面积5884万m2以及市桥城区、亚运城、广州南站等重点区域共计28条主要河涌,总长度114公里,保洁面积539万m2由区负责,其它河涌按照属地管理模式,由各属地镇(街)村负责。三是保洁效果。通过河涌保洁,河涌水面、亲水平台、河岸迎水面及滩涂24小时保持干净整洁,无淤泥、垃圾、杂草,大大的美化了我区河涌景观环境。
4. 加大执法力度。一是水行政执法。全年共出动执法巡查900余人次,查处案件38宗:其中立案查处案件10宗,处理非法采砂2宗,非法排水4宗,回复群众来信、来函等投诉22宗,行政处罚金额8.6万元;对砂石材料装卸点、河堤“六乱”进行专项清理整治,完成7个砂石材料装卸点的移交和场地建设工作及31公里的“六乱”清理工作。二是供排水执法。对直接向河涌偷排污水或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家庭,采取停止供水的强力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以保障河涌水环境。
四、转变作风,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和内部管理效能
1.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制定了《2010年水务局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党委中心组学习安排表》和《党委中心组学习资料汇总》,进一步加强本年度党委班子成员的学习,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2.开展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活动开展以来,全系统共布置了宣传栏24幅,开辟了1个网上专题栏目,编制了4期活动简报,开展各类专题学习30余次,包括按照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十个一”的要求,深入开展作出一个承诺、做一件好事实事、举办一次学习交流会等活动。
3.强化行政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一是文字材料。全年共计完成大型综合性材料128件,其中全年及半年总结材料4件,每月向区政府汇报治水工作进度材料12件,向市治水办汇报材料20件,代拟区领导向市领导汇报材料15件,区领导视察调研汇报材料16件,媒体采访材料43件,其他汇报或综合性文字材料18件。二是对外宣传。全年政务信息共计270条,在局门户网站刊登100多条,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刊登34条,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番禺日报、番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登或播放新闻150多条。
五、强化监管,着力打造阳光水务
1. 完善廉政工作制度。一是完善《番禺区水务局廉政谈话制度》,细化了任职前谈话、党委领导与下级组织负责人谈话、提醒谈话、警示谈话、诫勉谈话等廉政谈话的时间、内容和要求,进一步规范谈话的程序,确保实效。二是着力制度建设,坚持做到“四个”规范:规范水务建设工程管理程序,规范治水工程资金运行管理程序,规范重点建设工程的廉政监督管理办法,规范工程招投标的监督管理。
2.强化廉政监督。一是对全区重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立项监察,落实党风廉政政建设责任制。建立每月监察月报制度,严格控制工程建设程序、进度、资金和设计变更等情况。二是与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形成责任体系。建立廉洁谈话制度,举办廉政建设主题党课,提高思想觉悟。三是开展对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征地拆迁各环节和水利专项资金的监督和检查,同时对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加强监督工作,杜绝商业贿赂现象。
3.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按照中央、省、市、区的要求,对2008年以来使用财政资金、国有资金500万元以上的188宗工程项目进行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排查,发现问题644个,目前已整改完成628个,正在整改16个,完成整改率达97.5%。
4.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一是组织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并参观了全市水务系统廉政文化作品展览;二是开展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向在建工程项目部、公职人员,及代建、施工、监理单位派发廉政文化进工地宣传册子,在四大工程项目部张贴廉政文化宣传栏、横幅、预防职务犯罪宣传画等,专门设立了廉政举报信箱,定期开箱检查。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问题。
1.水务行业管理体制不明确。区水务局作为水务行业主管部门,一是与区水务公司、基建办等部门的行政职责仍未理清;二是与镇(街)的水管单位职能不完全对接。镇(街)的供水、排水、水利等工作由不同的机构承担,由不同的领导分管,不利于行业的统一管理。
2.污水建设与管理模式不明确。前期工作由哪个部门负责开展,谁是污水工程的建设业主,是否代建,由谁代建,建设资金如何筹措,建成后如何管理等问题尚未明确,致使很多工作难以开展。
二、人员编制问题。根据大部制水务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局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上,新增原区市政园林局的供水、节水、污水处理、水企业管理的职责,区爱卫办的农村通水、改水管理等职能,同时,一批新建项目建设完工投入运行使用,如新砺江水闸、雁洲水闸、西海咀泵站等,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运行管理,据统计新增机构及工程设施管理人员编制缺额达202个。由于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致使水质监测、水务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新建水闸泵站运行管理、河涌保洁等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三、建设用地问题。水利管理用地还未纳入城市控规中,水利管理范围不明确,致使水务管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工作难以开展。
四、资金问题。区政府常务会议【2007】846号文与《番禺区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在河涌综合整治的资金安排上不统一。我区河涌综合整治计划下一阶段投入59.21亿元,按照区政府常务会议【2007】846号文,一、二类内河涌的投资由镇全部负担,则区负担20.23亿元,镇(街)负担38.98亿元。另外,污水工程建设还需投资59.53亿元,按照现行区负责厂区、主干管网和泵站以及农村污水治理,镇(街)负责支管网的投资建设模式,区共负担41.26亿元(其中厂区部分28.9亿元),镇(街)负担18.27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费用,当前各镇(街)财力无法承受,难以保证区河涌综合整治任务的全面完成。因此,需要尽快明确资金安排原则。
五、已建供排水设施问题。原有污水系统存在溢流井高程设计不合理、管网混接、提升泵站流量不足、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够等问题,致使供排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需要尽快重新开展供水、排水规划修编工作。
下一年工作设想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区河涌综合整治迈入第二阶段的第一年,我局的主要工作思路是:以市有关后亚运工作的指示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统筹安排各项水务工作,以水安全为第一要务,以建设“生态水城”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进一步完善水安全体系建设,继续按计划开展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开展排水系统改造,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和服务水平,全面开展河涌综合整治的环境和文化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水务工程管理,强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党建和廉政建设,努力当好全市水务工作排头兵。
一、理思路,完善水务规划体系
1.开展排水、污水处理系统的规划修编工作。
2.编制河涌“三线”规划,实现与城规、土规的对接。
3.开展供水规划。结合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需求,从战略角度实现全区供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合理利用与保护。
二、保安全,夯实三防工作基础
1. 加快水安全体系建设。一是堤防达标加固90.58 公里,实现全区452.8公里堤防全部达标;二是新(重)建水闸25座,全区322座水闸达标率达78%;三是新(重)建泵站12座,全区234座泵站达标率达90%;四是河床险段治理4.91公里,全区12.4公里河床险段全部完成治理。
2.进一步推进三防能力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三防预案及各成员单位的联动机制;二是继续加强三防抢险队伍的演练,提高实战抢险能力;三是按标准进一步补充区、镇三防物资。
3.加强三防信息化建设,建设科学高效的指挥体系。一是开展市桥河水系联合优化调度系统建设;二是全面开展河涌水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三、上台阶,继续推河涌综合整治工作
1.按计划高标准推进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根据《番禺区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和《番禺区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2011-2015五年计划》,2011年安排河涌整治30宗,整治长度66公里,全区累计完成河涌整治长度314公里。
2.开展环境和文化提升工程,加强综合治水的开发利用,增加河涌的附加值。包括市桥河环境和文化提升工程、广州南站周边环境和文化提升工程、草河村岭南都市绿洲农业园内湿地公园建设、七盏灯水库、金山湖水库景观提升改造、屏山河调水工程、亚运城调水工程、名花世界主题公园河涌配套工程。
四、抓减排,开展污水治理工程
1.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计划扩建污水处理厂9座、新建1座,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20万m3/d;新建污水泵站9座、扩容11座;新建主干管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计划开展二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涉及78条村,惠及人口30.09万人。
3.城区排涝达标和雨污分流改造。敷设主干管
五、重民生,保障供水安全
1.水资源保护。全面开展河涌水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对河涌水质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监测),提高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预警能力。
2.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主要包括新建雁沙水闸,加固整治备用水源地堤防45公里及36座小型水闸,新建提水泵站一座及
3.全面开展农村二次水改工程。
4.全区范围内推行统一水价。
六、强管理,完善水务行业管理体系
1.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一是制定和完善供排水建设和行业管理规定,明确建设与管理模式;二是强化在建工程建设管理,推进工程进度,抓好工程质量,保障工程安全。
2.加强工程维护管理。一是加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确保工程设施处于安全、高效的运行状态,在发挥防洪、排涝、灌溉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调水、补水功能,切实改善城乡水环境。二是加强河涌保洁,确保河涌整洁、靓丽。三是加强供排水工程设施的维护,尤其是加强沙井盖管理、下水管清梳、污水处理工程维护等。
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一是水行政执法。制定清理整顿方案,全面清理河道管理范围内砂石码头,严格按照规划运行管理23个砂石料装卸点。二是供排水执法。强化排水许可管理,加大对违反排水许可行为的执法力度,实行停水供应处罚制度。
4.加强行政管理。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党建和廉政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树立便民、利民、惠民良好机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