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总体工作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番禺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顺应大部制改革的形势和要求,逐步理顺科技和信息化各种职能关系,加强职能优化和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和信息化的支撑、渗透和引领作用,形成合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努力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探索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服务模式,促进公共技术在企业的普及应用,建设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番禺”,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功能作出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一是抓紧落实国家和省、市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加快推进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市创新型企业的认定工作,争取我区科技型企业的数量与质量有较大的突破,并引导企业用足用活用好相关优惠政策;加快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和专利补贴政策的检查落实;建立为企业提供无偿的服务机制,继续鼓励我区优秀成果申报国家和省、市的项目,成果鉴定和专利申请,争取得到上级各类专项资金和其它政策支持。二是我区自主创新工作的总体规划将于今年3月正式出台,要提出打造番禺创新服务型总部集聚区的具体工作思路和对策,着力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巩固提高的主体产业群,力求我区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上率先取得新突破。
(二)抓紧实施一批与扩内需、保增长密切相关的科技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认真做好2010年区科技项目计划立项和科技经费安排工作。以我区《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的13份实施细则和《关于推进“腾笼换鸟”工作的意见(试行)》为依据,加快发展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为特征的“两高两低一自主”主体产业。重点扶持装备工业、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以及精细化工和企业信息化项目。探索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机制,增强我区企业自主研究能力,提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让更多的企业受惠。
(三)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着力争取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根据我区着力打造广州大学城的总体规划目标,大学城将建成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及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新区,我局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夯实我区产学研合作基础。重点建立行之有效的产学研推进、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产学研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两大平台的有效途径,切实做到规划先行,谋划到位。充分发挥我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大部制的优势,产学研用相结合,全面促进科技资源、应用资源和产业资源在信息产业领域的深度整合与正向互动,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高新技术成果研发创新--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产品)认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政府信息化应用优先采购--带动社会信息化应用--拉动信息产业发展”这样一个完整的资源融合互动机制,探索科技和产业更紧密有效的结合途径与方式,形成我区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产业化融合互动发展的大格局。构建科技专家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继续做好百名科技专家进驻企业的工作,加强对企业的调研工作,全面评估一年来科技专家在企业的工作实效,为进一步实施第二批科技专家进驻企业做好准备,定期组织企业家到大学参观考察,了解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拓宽与高校的沟通合作渠道,有效搭建校地科技产业发展合作平台。
(四)加大科技园区的建设力度,强化科技园区的集聚辐射功能。在继续支持天安科技园搞好园区建设的同时,发挥科技部门的职能作用,配合区委、区政府做好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数字家庭研发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沙湾珠宝产业园、中颐创意产业园和华创动漫产业园等几大园区的建设,完善园区管理机制,配套有关政策,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先导企业,汇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逐步形成高新技术创新集群。
(五)着力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盘活用于科技的有限财政资金资源,探索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链条(财政投入、创业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科技经费的杠杆效应,引导和吸引民间和社会资本,扶持科技创业型企业成长和发展。加强对现有各种孵化器的支持力度,聚集各种创新要素,提供完善的综合服务。同时,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吸引国内外著名投资机构,在番禺建立一批自主创新孵化器,并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把科技发明和成果尽快转化、形成商品进入市场。
(六)加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以国际化视野,在全球范围内聚集创新资源,通过举办高端科技论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在科技管理体制上不断向国际水平靠拢,力争引进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到番禺落户,鼓励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创新资源的合作和共享,全力推进番禺地区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机制。
(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为重心,加快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的有效互动,实现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的稳步提高,通过专利政策的宣传、引导,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八)深化三类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整体效能。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区性信息网络中心机房(区同城容灾备份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各类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保障网络和信息资源安全。在此基础上,一是深化政务信息化建设。依托区数据中心功能,深化区“数字大城管”项目建设,实现2010年在全区普及应用的目标,提高城市管理事部件处理流转效率,突出城市体征功能,优化“数字大城管”项目应用效能,为提升我区城市管理水平提供科学平台。二是深化社会信息化建设。稳妥推进市民卡试点项目建设,积极筹建“番禺区市民卡管理中心”和“番禺区市民卡运营公司(暂定名)”,作为市民卡试点项目的运营实体,建立多卡并存的网络平台,以市民卡项目为抓手,促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融合,推进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应用及产业化。三是深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电子商务中心;完善我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企业信用平台;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建设番禺区节能降耗数据库。
(九)加强无线电资源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科技发展战略的协调与融合,加快推进“无线城市”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健全无线电保障职能。以无线电管理工作行政属地化、无线电资源配置规划区域化、无线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集约化)、无线电行政许可模块标准化、无线电台站管理信息数字化、无线电安全保障结构系统化为目标,继续全面推进基层无线电管理综合改革。加强无线电频谱资源和站址资源管理,充分利用频谱资源和站址资源蕴涵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无线电通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深化落实无线电绩效考核、收费调整、频率资源规划等综合管理整治措施。按时按质完成大夫山无线电监测站配套工程建设工作,全力做好2010年亚运会期间无线电通信安全保障工作。
(十)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大学城的人才资源优势,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企业引进国际性高层次人才,以企业为中心,加强对各类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点支持一批创新团队,着力培养我区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加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力度。完善创新人才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和全方位服务体系,重奖对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
展望未来,我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的指导下,开拓创新,狠抓落实,继续推进我区科技和信息化发展,为打造“信息广州”、构建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把广州市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