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总结公报 > 部门工作报告 > 2011

番禺区体育局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计划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政府 发布时间:2012-04-12 16:00:00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创新工作思路,加快体育事业发展,

全面构建幸福番禺

——2011年番禺区体育工作总结暨2012年体育工作计划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体育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区体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紧紧把握后亚运的有利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团结务实、开拓进取,较好地完成2011年的主要任务。

(一)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011年,我们以“建设幸福番禺”为核心,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准则,构建起具有番禺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一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去年,以“健康共享,幸福番禺 ”为主题,区体育局牵头举办了2011年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自行车畅游活动、第十三届珠江钢管“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传祺杯”男子篮球锦标赛、“市长杯”乒乓球和羽毛球联赛、“体彩杯”足球联赛、体育舞蹈赛、青少年三人篮球赛等全区性群体活动20多项次。特别是在端午节举办的第十三届珠江钢管“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吸引了全区各镇街103支龙舟队9000多名运动员参赛,数万群众现场助威。全年来,我们坚持群众体育“管办分离、对口承办”,充分发挥全区各职能部门、各镇街及区属各单项协会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组织镇街级、社区级体育活动170多项,参赛人数超过25万人次,形成了高潮迭起、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1、群体精品成功培育。各镇街以打造特色精品项目为宗旨,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市桥街精心打造轮滑运动项目,历经10多年的辛勤培育,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个“轮滑之乡”,一年内举办了国家、市、区、街道等四个等级的速度轮滑比赛,擦亮了我区首个国家级体育先进社区的品牌。大龙街积极宣扬“我跳绳、我健康、我快乐”,以学校体育为依托,大力普及跳绳运动。沙涌小学编排的节目“绳彩飞扬”获评番禺区十佳精品节目,多次代表广州参加省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中国体育报》等主流媒体不断追踪报道,使跳绳运动成为我区群体项目的亮点。在区棋类协会、职工棋协的倡导下,石基、石楼、化龙、市桥、东涌等六镇街轮流坐庄,举办象棋团体邀请赛,为镇街基层体育组织和体育爱好者提供沟通交流平台。

2、传统赛事精彩纷呈。去年,我区各镇街重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推广工作,支持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建设。沙湾镇以其历史悠久的龙狮运动享誉盛名,自1997年以来在国际、国内各项大赛中争金夺银。石楼、化龙、东涌、榄核及洛浦街等镇街组队参加市、区各级龙舟赛屡获殊荣,并将扒龙舟、龙舟景等传统龙舟竞渡活动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举办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纽带和桥梁,引起了省、港、澳地区各界人士的兴趣,成为本土响当当的特色名片。沙头街十分重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拨出经费支持汀根村醒狮队活动,在广东省传统龙狮麒麟锦标赛中获得冠军,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基层办赛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引进大型群体赛事,举办行业综合性赛事,不断提高办赛水平。小谷围街依托大学城体育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协办了“2011耐克10公里跑”(广州站)、“伟克体育杯”第四届广州公路自行车公开赛暨2011年羊城自行车文化节等多项国家、省、市群体大赛,带动了群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区直属机关工委、国资局、公安分局、交通局、卫生局、妇联以及各镇街、企事业单位、居、村、小区部门,结合各自行业特点、地方特色、兴趣爱好,举办单项文体比赛和综合性运动会,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活跃了单位文化生活。

4、市场办赛初显成效。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拓宽办赛社会资源,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事业投入,全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今年的番禺区第十三届“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得到珠江钢管有限公司、翡翠蓝湾房地产等15家热心企业的赞助,筹得现金赞助56.8万元和实物赞助价值19.5万元。南村镇积极开展企业体育文化活动,与多家企业合作举办了篮球、乒乓球等各类群体活动,全年获得企业和个人赞助资金50多万元,达到了双方互利互赢的目标。石基镇的群体品牌活动——新年长跑比赛,深受各大企业追捧,争相冠名承办,为体育活动举办筹措了更多的社会资金。

5、社区体育工作规范有序。努力将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扶持社区居委会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洛浦街广泛发动群众力量,培育社区体育骨干,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在丽江花园成功举办第15届屋村运动会。石壁街在全民健身日之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吸引了各大社区居民前来参赛,营造了社区居民齐运动的良好氛围。新造镇大力支持群众艺术团的发展,邀请广州市柔力球队及兄弟镇太极队参加太极展演联谊活动,在加强交流与学习的同时,还提高了办赛水平。大石街联合社区团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残疾人体育活动,不仅加强了社区体育活动的普及,还让残障人也体会到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钟村街充分发挥文体骨干的优势,指导祈福社区编排秧歌等大型群体活动,并积极组队参加番禺区街坊才艺大赛,大大提高了社区参与健身的积极性。   

6、农村体育工作覆盖面逐步提高。为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我区加大农村体育工作的力度,逐步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如:洛浦街将体育工作扎根农村,仅去年内就协助东乡村举办了拔河、象棋、龙舟三项比赛,激发了村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大岗镇醒狮贺新岁体育活动、“嘉乐杯”男子篮球赛,调动了本地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还在每一条行政村配备2-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村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科学指导。

7、职工健身氛围浓厚。充分发挥单位工会、行业协会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健身氛围,推动职工体育发展。东涌镇举办的庆“五一”职工群众体育竞赛活动设6个分赛区,吸引了134支队伍参赛,进一步提高了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榄核镇加强与当地商会工会的协作,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三环杯乒乓球联谊赛,吸引了镇内多家企业和事业单位参加。桥南街以创建城市体育先进社区为目标,加强工、青、妇儿、文体等组织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提高体育工作水平,群众体育活动红红火火。

二是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为了向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场所,区体育局积极推动区级全民健身广场的规划筹建工作,启动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项目,拟建成涵盖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攀岩、龙狮、自行车、水上乐园等多个运动项目的公共体育设施,使全区公共体育用地面积在“十二五”期间达到人均3

去年,区财政投入160多万元资金扶持全区各镇、街、村、居委50多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新增全民健身路径38条,灯光篮球场17.5个,乒乓球室6个,健身器材一批,改造灯光篮球场3个、网球场2个,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健身场所。各镇街还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合理选址,科学规划建设项目,加强场地维护,为群众健身提供了优质服务。东环街大力促进体育阵地向农村转移,不断完善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于2011年底实现各村(居)至少建有一条健身路径和一片灯光篮球场,部分有条件的村(居)还设有乒乓球台、跑步机等室内健身器材供群众免费使用,形成了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大龙街高度重视基层体育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加大街道财政投入和引入社会资金两种方式,共筹集经费80万元,建成全民健身广场1个、篮球场2片、健身路径5条。南村镇加大体育设施维护管理力度,形成了“建设-巡查-报修-维护”的体育设施建设服务流程,确保器材设施完好、功能正常,顺利通过全国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评选。

三是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建设。2011年,区分管领导主持召开区级单项体协座谈会,探讨我区体育协会发展思路,解决各单项协会存在的疑难问题,培养协会承担起组织大赛的职能。据统计,去年12个区级单项体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承办的体育活动多达90多项,切实发挥了社会功效。如高协主办承办的南番顺高尔夫球协会联谊赛、“裕丰杯”高尔夫球邀请赛等近10个高尔夫比赛,足协承办的全国U16中学生足球锦标赛、“D8俱乐部”广东番禺城市冠军五人制足球锦标赛、“省港杯”五人制足球赛,网协承办的政协杯网球公开赛,棋协承办的番澳顺港象棋联谊赛,乒协承办的“桥兴建设杯”乒乓球邀请赛,篮协承办的“传祺杯”男子篮球锦标赛,羽协承办的“市长杯”羽毛球系列大赛(番禺赛区),舞蹈协会承办的社区大型舞会,游泳协会承办的番禺游泳公开赛,无线电运动协会组织会员参与粤港澳地区应急通讯演练,武术协会的青少年培训班,养生协会的春茗大会等活动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年底,我们还成立了番禺区自行车协会,全区单项体育协会达到13个,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得力支持。此外,我区还组织了1000多名社区居民参加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户籍人口2‰的指标,为市民科学锻炼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二)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

2011年,区竞技体育紧紧把握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律,牢固树立竞技体育为群众体育服务的理念,实现了我区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稳步发展。

一是竞技体育成绩硕果累累。在全区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区体校及业余训练网点的配合下,我区1060名运动员参加广州市第十五届运动会23个比赛项目的角逐,最终以327枚金牌蝉联金牌总数第一名,以8933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圆满地完成了比赛任务,保持了我区竞技体育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在第七届城运会中,14名番禺籍运动员入选广州体育代表团,他们不畏对手、奋力拼搏,3人获得金牌,8人获得银牌,2人获得铜牌,3人获得第7名的优异成绩,顺利完成了竞技体育工作任务。

二是业余训练网络初具规模。我区一方面加强对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的管理,另一方面还注重与教育局、各镇街教育指导中心及相关学校取得密切联系,共建业余训练网络,形成了以区体校为龙头,45个训练网点为支持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业余训练基层网络。沙湾中心小学、市桥德兴小学、市桥南阳里小学、石楼中学等网点学校组队参加市运会,在击剑、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艺术体操等项目上获得较好成绩,为我区蝉联金牌总数第一名立下汗马功劳。另外,化龙中学等7所中小学成功获评“2011年至2013年度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充分体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有力结合。

三是项目布局逐步完善。去年初,我区深入研究、转变思路,将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工作与全区体育事业发展相结合,采取学生集中训练和专业教练驻点训练等多种模式,力争在区体校逐步增设篮球、羽毛球、足球、网球等群众基础好的训练项目,实现以竞技体育撬动群众体育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篮球班的筹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三)体育产业开创新纪元。

2011年,通过转变经营思路,创新经营模式,不断开拓体育产业发展领域,加快体育产业全面增长。

一是体育彩票销售再创历史新高。面对2011年创文的工作压力,我局调整体育彩票销售策略,加强体育彩票销售点的管理,全区19个镇街体育彩票销售网点达到376家,销售终端共417台,与去年同比增长12.7%,年销售总额高达2.5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28%,筹集了更多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对高危体育项目的管理。去年,我们以广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动力,稳步推进《广东省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许可证》(下简称《高危证》)审批进度,加强对泳场的规范管理,共办理《高危证》审批业务18项;对全区75个经营性游泳场所进行了安全大检查,发出整改通知64份,处理区长热线、区消费委员会和区信访局转来的群众投诉近20起,还组织2113名泳池救生员参加了国家游泳资格培训。

(四)全力以赴做好亚运后续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亚运城体育场馆移交接收工作。亚运城体育场馆是亚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也是广州市最大的综合性场馆。面对首次承担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移交接收的工作任务,全局系统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加强与兄弟场馆的沟通,认真学习场馆移交接收的工作经验,使交接工作有序进行。

二是加大区属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力度。亚运会后,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让全区市民共享亚运建设成果,科学筹划场馆对外开放工作,英东体育场馆将免费开放时间延长至16个小时,每日接待免费进场锻炼的市民多达1300人次,全年累计入场人数超过35万;亚运城体育馆在进行移交接收工作的同时,接待各类参观团852批,34502人次,还根据当地群众的兴趣爱好及锻炼习惯,我们将体操热身馆改成羽毛球场地,将台球馆改成乒乓球馆,在户外添置了快乐篮球、快乐足球等大众娱乐体育设施,让更多的人喜欢到亚运体育馆健身娱乐。此外,我们还在亚运体育馆举办了“市长杯”羽毛球、乒乓球系列赛以及广州市第十五届市运会的摔跤、武术套路、跆拳道等项目的赛事,在能力范围内开放利用场馆。

三是科学筹划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工作。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区属场馆运营现状,鼓励场馆努力转变经营思路,创新经营模式,在满足市民体育需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场馆资源,吸引更多的文化活动进驻场馆,实现场馆多元化的业务格局,不断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场馆的经济功效,逐步减少区财政对场馆的投入。英东体育场馆全年承接各类体育、文化、公益、教育及商业活动达61场次,持票进场观众超过22万人次,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亚运城体育场馆在进行场馆移交接收工作的同时,抓紧推进赛后利用各项工作,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及功能定位已基本确定。

 

二、2012年体育工作计划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我区体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一是全区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水平较低,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不足;二是竞技体育发展为群众体育服务的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体育品牌项目建设有待优化和加强,系统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吸引社会资金承办体育活动的市场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年的工作中继续加以解决。

(一)全面贯彻落实《全面健身计划(2011-2015)》,进一步形成崇尚健身、参与体育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继续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体活动,不断丰富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各镇街要抓好社区及农村体育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成立体育志愿者服务队,组织指导社区居民、农村村民积极参加健身活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番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建设工作,让全区市民享受国民体质监测和健康咨询服务;进一步加强单项体育协会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管理,为市民提供强有力的健身组织网络;抓紧区级全民健身广场的筹建工作,推动全区健身运动和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二)今年5月至10月间举行番禺区第六届运动会,竞赛项目分为6个组别20个大项。区体育局将统筹协调好第六届区运会的各项组织工作,做好各镇街、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参赛运动员报名和资格审查工作,充分调动镇街、企事业单位、协会承办单项赛事的积极性,将第六届区运会举办得成功、热烈、和谐、快乐。

(三)加强竞技体育工作,努力提高体校及网点学校的办学水平,科学布局竞赛项目,抓优势促重点,并探讨如何竞技体育与市场相结合的路子,实现竞技体育专项人才长期服务群众的功效。要充分发挥武术、赛艇、划艇等体育竞技项目的优势,通过与场馆和社会团体的紧密合作,开办培训班,举办表演体验活动,建设活动基地,努力打造我区体育精品项目。

(四)做好体育行政执法、行政检查等执法事权移交工作的后续工作,完善高危体育项目行政许可制度和资料归档工作,加快审批工作进度,提高审批效率,将全区星级酒店泳池纳入行政许可范围,继续抓好救生员培训考证工作,做好救生员资料备案,加强高危体育项目的管理。

(五)稳步推进区级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工作,监督公共体育场馆落实惠民政策,强化现代场馆的经营理念,开拓多元化的经营业务,努力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抓紧亚运城综合体育馆运营合作伙伴的确定工作,并争取成功打造1-2个全国知名赛事和地方品牌赛事,以举办体育赛事为主,其他文化、展览活动为辅,切实将赛后利用工作落到实处。

 

 

(六)科学把握市场动向,合理布局体彩网点;多渠道开辟宣传策略,营造体彩和竞猜型体彩的舆论环境;加强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工作,力争年度销售总量再创新高,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公益金。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