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番禺卫生健康系统极具挑战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是对卫生工作的重大考验,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齐心抗疫,全区无聚集性疫情扩散、无医务人员院内感染,无重大舆情发生,有力地保障全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顺利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阶段性疫情防控任务。区卫生健康局获评“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单位”,徐轶俊、李功理、麦志华获评“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区疾控中心等3家单位获得“广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边叶兵获“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还与其他5人荣获“广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党委获“广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下,我区成功通过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复审,通过广东省健康促进区省级市级评估,受到省市专家的好评,并在全市健康促进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顺利通过市对区级出生缺陷干预中心市级评估检查,广东全员人口数据质量评估督导数据质量排在全省前列,区内2家托育中心成功申报国家普惠托育建设项目和市托育服务示范点,在全市率先落实托育机构备案制度。我局窗口政效能综合评价以99.43分的成绩在24个职能部门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毕节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番禺区卫生健康局、番禺区中心医院等单位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谭本前、王金华、李亮宗等个人“东西部扶贫协作先进个人”称号;区中医院荣获2016—2020年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优秀集体”称号;梁和胜获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还与区嘉敏、关玉峰一同获得威宁县优秀医务人员称号;区中医院陈潮锋荣获2020年度“毕节市优秀医师”和“2016—2020年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优秀个人”称号;刘智华等4人荣获“福泉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医疗帮扶优秀工作者”;叶雨华荣获“蕉岭县卫生健康系统蕉岭好医生”称号。番禺区中心医院为广州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医疗机构。区中医院骨伤科连续两届被评为“广东医院最强科室”,均为全区唯一入选专科,其骨伤科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中医医院优秀区县临床专科。区卫生监督所尹飞被评为“广东省十佳卫生监督员”。番禺二院品质管理办公室鲁丽容主任获得全省仅有3人的“中层干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区慢性病防治站李鸣九获2020年度马海德奖。
一、主要工作
(一)坚持党建引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局直属机关党委组建党员干部疫情防控“突击队”49个;组织1101党员参加志愿服务,先后对有疫情高发地区史人员进行入户排查和对有疫情高发国家旅居史人员开展健康服务;2.4万人回社区(农村)报到参与疫情防控,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党建帮扶。推进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赫章县医疗帮扶工作。采取“1+N”培训模式,与赫章县、威宁自治县建立对口帮扶远程视频教学网络平台,协助开展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医疗硬件水平,已投入1300多万元用于“赫章中医院•番禺楼”“威宁人民医院•番禺楼”建设及设备采购。发挥竹山村党员教育基地作用,全年共组织区卫生健康系统41个党支部共1189人次到竹山村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党员发展对象到竹山村开展党性教育,有序推进竹山村红色旅游产业建设。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开展。区领导深入实地调研。区领导何汝诚、陈德俊、麦洁萍等多次深入卫生健康系统调研,协调各部门对加快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建设发热门诊等出谋划策,开通绿色通道,明确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大楼、增加人员编制等一系列工作事宜,为建立健全疫情防控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做好复学复课复托安全保障。抽调130名医务人员组成60支医疗队对,全区5.75万师生进行咽拭子采样。在系统内选聘81名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和选派221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班,实行包干驻点,对复课学校进行疫情防控技术指导,合计共派出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485人次,卫生健康指导员581人次。复课后对全区各类学校进行全覆盖监督检查。同时做好对高考、中考、会计考试等共11场考试活动的卫生健康保障工作,共派驻卫生健康指导员和健康副主考152人次。与区市场监管、公安、疾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部门组建联合检查组开展托育机构复托防控检查,制定番禺区托育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经检查共75间机构复托。每天通过线上问卷收集托育机构工作人员和婴幼儿健康情况,保障托育机构有序复工复托。落实核酸检测筛查。全区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共8家,日均最大核酸检测能力达到2万人份。区中心医院实验室为广州市首个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区级医院。区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建立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检验能力达到本机构“应检尽检”和6小时报告结果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第三方检测机构设置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样本采集能力培训,采样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的90.87%。对月子机构服务人员落实“应检尽检”全覆盖,筛查服务人员678人。落实交通口岸联合检疫工作。参与广州南站等10个联合检疫点、1814个公交站点,区20个高速路收费站口疫情防控联合检疫工作统筹34家医疗机构参与广州南站联合检疫,组织形式多样工作人员疫情防控知识培训182场,派出医护人员4904人次;广州南站医疗检疫点接诊1330人,其中发热送医院97人。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对全区各隔离点医疗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升心理异常识别能力、掌握应急处置流程方法;区第三人民医院通过问卷分析评估及驻点筛查上报
(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番禺医疗卫生集团下设区中心医院医疗集团、何贤纪念医院医疗集团、中医院医疗集团三大医疗集团运行良好。已完成23万余人次的签约履约工作,在行政片区基础上组成34个医生大团队,其中包括1个卫生防疫大团队。引入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广东省人民医院派专家进驻区第二人民医院,推动双方进入实质性合作。市桥医院通过二甲评审,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进一步深化,易地整体搬迁工作有序推进;雅居乐北苑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有序推进;新造医院与广医附二院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政府人才培养政策,全系统26人申报2020年度“番禺金才”项目。引入中山一院急救培训医学院课程,并成立番禺联盟急救培训基地。继续推进金牌家庭医生和金牌护士培训项目,第二届金牌家庭医生核心课程的12名学员中有8名顺利通过课程考核要求。
(四)提升医疗技术质量。强化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全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170名感控指导员队伍,对发热门诊、隔离病区、临床科室、门急诊开展院感督导。对全区369间民营医疗机构369名院感督导员进行考核。急救体系不断完善。完善区域胸痛救治网络和脑卒中救治网络,全区共有10家胸痛中心,共878名一线医生加入胸痛救治网络,在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4家卒中中心,脑卒中救治网络覆盖区内所有医院、社区共481名一线医生,为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级医院建立胸痛和脑卒中救治绿道。急性脑卒中患者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开始给药时间由平均66分钟降至43分钟。加强重症孕产妇、重症儿童救治中心建设。区级重症孕产妇和重症儿童救治中心于2020年4月成功通过2019年度市级绩效评估;开展全区重症孕产妇、重症儿童监测,重症孕产妇救治人数481人,救治成功率99.97%,重症儿童救治人数5509人,救治成功率98.70%;急救转诊“绿色通道”不断完善,重症孕产妇和重症儿童救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落实社区基本医疗工作。石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成为我区首个“广东省区医院”。全区16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诊疗人次75.67万,同比下降47.49%。建立药品使用联动机制,开展云药房延处方用药。现有1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线云药房,2020年开具的处方数860余张。引入社会医务资源。区中心医院成立了医务社工部,链接社会资源,济困扶贫,提高医疗服务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共荣,逐步探索构建具有番禺区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
(五)加强公卫服务保障。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调整更新6支紧急医学救援卫生应急队伍,共计100人。根据应急预案分层次开展相关专业应急演练和综合演练,共完成各类演练39次,出动人员460人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16个镇街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签约服务村居全覆盖。全区全人群签约率达35.21%,重点人群签约率77.31%。辖区内计生特殊家庭人群共签约10368人,签约率98.54%。开展基本包签约服务。落实基本公共卫生任务。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累计共为157.27万名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为88.50%。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建立以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市场监管局等17个职能部门为成单位的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全市率先实现托育机构备案,使广州市婴幼儿照护服务管理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全区共有5间机构成功备案。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加挂“番禺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牌子,履行卫生保健监督管理职责。思润托育中心、红树林托育中心成功申报国家普惠托育建设项目和市托育服务示范点。
(六)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优化改造发热门诊,五家医院9 月底前已完成发热门诊建设工程,四家医院拟于12月底完成相关工程。区内全部一级医院和14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在9月底前设置发热诊室和隔离留观室。改造医疗救治病房,区中心医院隔离病区设置隔离病房54间,何贤纪念医院隔离病区设置隔离病房21 间,建设负压产房2间。区第七人民医院现改造建设75间单间作为广州市三线留观排查病房。加快医疗设施建设,高效推进8个重点工程和3个区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何贤医院、区第三人民医院、区第七人民医院、化龙医院的新建、扩建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富力医院、中医院、慢病站、疾控中心、血站的建设工程按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启动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全系统38个单位排水单元攻坚达标任务,存历史遗留问题的公建配套设施46间,完成接收32间。
二、存在问题
尽管各项工作按计划有效推进,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完善,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全区信息系统陈旧落后;流动人口数量多,人口计生管理服务难;镇街监管力量不足、人员无执法证、专业知识比较薄弱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工作难开展等。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行业发展亟待规范。
三、2021年工作计划
(一)从严治党,全面贯彻新思想。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健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在管理模式上由目前的行政化管理为主转向全方位的绩效管理,以绩效考核为导向使各医院的医疗经济活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二)持之以恒,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完善疫情防控硬件配置。整合建设医院感染科,推进全区二级综合医院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承担辖区公共卫生服务,争取落实政府专项补助。续做好疫情防控专业技术督导。优化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建设,落实发热诊室首诊负责制。
(三)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新格局。统筹整合医疗机构。探索将多个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整合,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医保医联体建设,通过广州市医保医联体试点区建设,对接医保基金“总额付费”政策,转变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深化医疗集团建设。继续加大医联体建设力度,横向、纵向优化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深化番禺中心医院医疗集团、何贤纪念医院医疗集团、番禺区中医院中医医疗集团建设。继续完善影像、心血管内科、脑卒中、肿瘤专科、康复专科、产儿科等专科联盟建设。鼓励医院联强做大,与部属、省属、市属大型三甲医院建立各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的合作。深化机构改革工作。探索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社管中心等多个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整合,提高工作效率。落实镇街公共卫生、爱国卫生等行政管理职能,搭建“市—区—街(镇)”三级卫生健康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网格化防控管理机制。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全面落实13间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制度。
(四)优化服务,满足群众新需求。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统筹调配医疗资源,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重点强化新造镇、化龙镇、小谷围街公共卫生服务力量。完善区域妇幼健康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区域产儿科医疗联盟建设,充分发挥“医联体”平台的作用,加强对产儿科重点工作项目的质量监控。推广落实托幼机构备案制度,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健全防治结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确保通过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推进和完善试点社区护理站开展居家养老的服务工作。加强母婴服务机构管理,严格控制和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抓好出生缺陷综合防控等新划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出生医学证明发放管理。有序推进我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人口监测等工作。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开展各项生育关怀扶助及慰问。
(五)夯实基础,优化就医新环境。优化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区中心医院信息平台功能,细化二级医院信息系统推广建设的采购及实施方案,完成试点医院的系统采购。深化基层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快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终端和应用系统全覆盖,实现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大楼建设工作;推进疗养院旧区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医学隔离观察场所;推进何贤纪念医院旧建筑改造工程;推进广州富力医院装修建设;推进雅居乐北苑装修改造工程、广州及区中医院扩建医疗综合大楼等工程建设进度。推进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协调各镇街加快推进东环街星漫公馆等公建配套设施的装修工程。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保障。继续做好保密管理、安全生产、公车管理、信息宣传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