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力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全区乡村振兴工作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区农业生产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番禺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73.34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种植业产值为21.34亿元、同比增长31.7%,畜牧业产值为1.58亿元、同比下降57.5%,渔业产值为45.09亿元、同比增长8.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5.21亿元、同比增长28.3%。我区大石街大山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石楼镇大岭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化龙镇沙亭村(荫生花卉)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大龙街新桥村等18条村被评为广东省2021年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2021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着力推动实施重大农业项目,农业产业优势不断壮大。成立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渔港经济区创建工作专班,大力推进创建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高质量完成《珠江口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番禺区渔港经济区于12月正式获批入选2021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建设的渔港经济区试点名单,项目总投资14.1亿元。全力推进番禺区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省级)建设,落实项目31个,已开工项目31个,完成产业园建设总进度的84.3%,整体实施进度位居全市产业园前列。按照“一园一专班”的原则,统筹推进农业公园建设工作,全力推动完成钟村街谢村村大禾田农业公园、石楼镇大岭村市集农业公园(一期)建设工作并如期开园。积极组织辖区内涉农企业申报农业龙头企业,2021年全区新增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深入开展农业招商安商稳商专项行动,顺利引进广东煦兴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重点农业企业落户番禺,总注册资本达7.47亿元。
(二)落实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任务,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物质基础。制定《本地农产品生产保供专项工作方案》,坚决落实春耕、冬种各项任务,统筹抓好本地农产品生产供应调度工作,全力保障市场供应稳定。深入开展耕地“零弃耕”及“撂荒耕地”整治行动,累计排查治理丢荒弃耕地块15块、面积152余亩,落实立牌公示,接受社会群众监督。扎实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污染防治,累计发放2020年度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资金844.25万元。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狠抓菜篮子基地建设,2021年全区新增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家,发放2021年度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落户奖励资金约57.76万元。积极开展生猪调运,统筹协调推动石碁、化龙两间规划外生猪定点屠宰场平稳关闭工作,推进生猪屠宰厂标准化创建,全年累计屠宰生猪259万头。
(三)持续强化监管手段和方式,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累计开展区级农产品风险监测2.83万批次,平均合格率99.82%;省级以上监测257批次,合格率100%,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扎实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4年)以及农药、兽药、屠宰行业专项治理行动,全力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2021年全区试行主体线上线下总用证数量达6万余张,用证产品6400余吨。积极开展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亮牌工作,累计设立各类警示(告示)牌80余个。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擦亮番禺农产品招牌,累计培育出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29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广东十大名果1个。组织辖内9家特色农产品企业参加第29届广州博览会,精心打造番禺乡村振兴展馆,有效提升番禺农产品的美誉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深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攻坚。乡村治理体系愈加完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区177条行政村的集体经济组织章程修订工作,重构集体经济组织换届机制。建立完善农村干部报酬待遇政策。牵头修订完善正常离任农村干部报酬待遇政策;印发《广州市番禺区农业农村局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试点推行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建立重点资产合法合规性审查机制,出台农村集体资产“敏感性”交易清单,强化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实施“村务卡”结算改革,推动农村集体“零现金结算”。牵头制定《关于加强集体资产交易指引 优化全区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盘活利用农村集体资产。2021年全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累计完成交易4368宗,交易底价为42.92亿元,成交金额为53.96亿元,增收率达25.57%,帮助村集体增收10.97亿元。
(五)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和“五个美丽”行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目前全区已有161条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60条行政村创建成为市级美丽乡村,完成76条行政村区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24条行政村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开展农村厕所问题摸排工作,完成全区161035户农村户厕、425座乡村公厕摸排任务,对存在问题的户厕立行立改,按时完成100座乡村公厕提标升级任务。结合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和第二批特色精品村创建工作,选定5镇8街共60条行政村打造18条新乡村示范带。深入实施“百企兴百村”工程,累计发动市、区232家企业与全区176条行政村建立稳定帮扶关系。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散乱污”场所清理、“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等专项行动,高质量完成巡察组交办的协查案件5件,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3.03%。
(六)深入推进学党史办实事,农业行政服务效能显著提高。
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渔政业务集约融合,优化审批流程,压减审批环节,推进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和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年累计受理办结农业行政审批事项2370件,行政许可事项时限压减率达94.68%,即办率达95.71%,推行告知承诺制的事项达到100%,纸质材料精简率达到100%。认真履行农业安全生产行业监管职责,狠抓重大节假日、台风暴雨等突发气象灾害等督导检查,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累计出动安全检查人员3615人次,检查企业(单位、个人)1550家次,检查渔船1680艘次,全力保障辖内农业生产安全有序。依法规范开展政务公开,积极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践初心、促振兴”晚稻收割主题党日活动,高质量承办“广东省‘商渔共治2021’专项行动启动仪式暨商渔避碰应急演练活动”,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七)着力健全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对口支援协作开局良好。召开番禺区对外协作帮扶工作推进会,成立番禺区乡村振兴局,完善顶层设计,出台《番禺区加强东西部协作工作实施方案》《番禺区对口帮扶地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修订对口协作帮扶专项资金和相关工作经费管理办法,起草帮扶五华县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经费及干部人才补助待遇保障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建6个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全面开展对梅州市五华县对口帮扶工作,加强劳务协作,帮助赫章向广东输送劳动力535人,就近就业2700人;帮助威宁6800人实现就业,已协助威宁开展“粤菜师傅”培训220人。推进招商引资,帮助东部三县引进6家企业,推进消费帮扶,帮助销售赫章威宁当地农产品5.7亿元,协助金沙县11家企业完成对广产品销售累计1.65亿元。
二、2022年主要工作思路计划
(一)全力以赴推进现代农业重点项目。一是切实抓好协调督导,压实各建设主体责任,加快推进番禺区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建成投产;二是全力推动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建设,全力筹备举办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揭牌仪式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全力推进渔港经济区项目落地,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渔业王国”和“全省休闲渔业新标杆”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智工作。
(二)千方百计保障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稳定粮食、蔬菜种植面积,继续督促推进“撂荒耕地”整治复耕复种,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培优扶强更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持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动植物疫病防控。
(三)积极稳妥推动农业农村各项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试点审批工作,出台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积极推动农村集体留用地开发建设,探索产业导入开发模式;持续优化三资管理:推动问题合同清理工作,完成农村集体村务卡结算改革,开发线上民主表决程序,建立农村工程建设及服务采购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征地补偿款管理办法。稳妥推进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守牢耕地底线。
(四)凝心聚力谋划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全面推广应用番禺区农业投入品追溯管理系统、番禺区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大数字农业农村经费投入,加强数字农业农村业务培训,强化人才支撑,引导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人才向番禺聚集。
(五)扎实深入推进乡村建设。结合番禺实际编制“十四五”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谋划实施一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十四五”厕所革命工作,加快推进18条各具特色的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巩固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打造大湾区“城市花园”“城市湿地”和“岭南美丽水乡”。
(六)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东西部协作县、对口帮扶县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继续推动我区结对帮扶镇村开展实质性帮扶,落实好赫章、威宁、金沙、五华对口帮扶工作。
(七)持之以恒建设绿色美丽乡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落实整改工作为契机,坚持不懈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池塘养殖水等专项整治行动,指导镇街推进“大棚房”和田间违规“农用房”的清理整治,加大田园日常整治监管力度,确保农业农村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