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4”工作举措和区委“1+1+6”工作要求,推动政务服务取得新成效,“放管服”改革结出新硕果,“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新突破。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支部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荣获“2021年度全国政务服务与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单位”,5G+VR“政务晓屋”项目荣获2021“粤有数”新技术治理入围案例、第九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二等奖、2020-2021年度广州市市域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大赛总决赛三等奖、2021年广州市复制推广第二批改革创新经验清单,区政务服务中心入选中国政务服务博览会2021政务服务品牌创建典型单位、“信用赋能 创新监管--番禺区信用大数据监管新模式”被授予“2021 年广州市信用创新应用案例”“‘互联网+信用监管’新引擎赋能告知承诺制新动力”被授予2021年广州市数字政府创新案例,政务中心“大党委”精品党课《红色誓言 砥砺百年》荣获“党课开讲啦”暨第十二届全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特别奖。2021年全区共受理业务约302万宗,群众评价满意率99.99%,收到锦旗111面,表扬信279封。
一、2021年工作成效
(一)突出党建引领,干部队伍建设再提高
1.党建业务融合,激发改革新活力。一是设立广州市番禺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党委”,统筹人员管理,将支部建在业务链块上,统筹协调和指导大厅开展业务工作,形成“政务服务中心党委+各业务大厅党支部+服务窗口党小组”三级党建架构体系,构建 “统筹引领、资源融合、管理有序、共促和谐”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二是以“大党委”为平台抓手,建立党委议事决策制度,定期召开党委会议研究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集约融合、优化营商环境等重大问题。以支部为单位深度推动多部门协同改革,将基层党建与日常审批工作有机融合。三是推动模范机关建设。通过与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党支部结对共建,加强业务沟通协调;不动产登记大厅党支部联同政务服务综合党支部简化办理流程,实现“交房即交证”,切实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效率;大党委与银行签订党建共建合作协议,深化政银合作,在全省率先推出企业开办开户一次办结新模式。
2.学党史悟思想,践行初心办实事。一是线上线下党史学习。线下集中学习读原著、学原文,学通悟透弄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借助学习强国APP、共产党员网等线上平台,引导党员全面系统地学习“四史”,确保每个党员学习不断档、思想不掉队。截至目前,派发指定学习材料540册,阅读红色经典39人次、瞻仰革命遗址122人次、参加主题展览101人次、观看红色影视58人次、唱响红色赞歌84人次、致敬英雄模范187人次。二是编制“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清单,共6大项11个目标任务均已完成;完成“‘政务晓屋’进村居”微项目,81台5G+VR“政务晓屋”覆盖全区;加强结对帮扶,认领结对村51个微心愿;在政务中心设置老年人“暖心通道”、配置自助口罩售卖机、增设过号无忧服务、设立疫苗临时接种点、升级改造母婴室,努力满足群众的期盼。
3.抓好队伍建设,树立先锋形象。一是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成转任公务员1人、调转事业编制1名,晋升职级公务员3人,通过推进政务集约化改革,划转人员49名。人员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和社区(村)服务。派出处级干部参与全区集中健康管理场所工作,支援疫情防控最前线;支部党员积极报名支援镇街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协助镇街核查疫苗接种情况等;发动党员积极参加社区(村)防范诈骗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等志愿服务。全年支援镇街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68人次、服务时长620小时,219人次协助镇街核查疫苗接种情况,75人次参加社区(村)志愿服务。
4.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落实会议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把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习制度以来行政会和党组会党员干部集中学习超过50次。二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开展加强政务服务质量和纪律教育“五个一”活动;完善投诉渠道,制定服务对象意见反馈管理办法、服务投诉处理办法等制度。
(二)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服务再升级
1.全力打造一流政务服务营商环境。一是提高OSM管理水平,对全区政务服务中心持续导入OSM现场管理体系,开展政务服务质量及应急事件处置培训,区政务服务中心获国际现场管理协会颁发《达到OSM资源、服务管理认证标准》认证证书。二是建设村居公共服务站,2021年发放村居公共服务站运行经费85万,村居公共服务站均设置两个以上综合受理窗口,平均可办理18项业务。三是强化重点项目服务。继续为重点企业项目提供一窗通办绿色通道以及免费代办服务,2021年通过番禺亲商服务平台为企业解决诉求101项,回应企业落户投资意向34项。
2.开展5G+VR新型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政务晓屋”布设力度。全区布设81台5G+VR“政务晓屋”,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多点办”“就近办”的优质服务;搭建全国一体化政务晓屋共享平台,在北京、浙江等8省20个地区共设置160台5G+VR“政务晓屋”,可办事项超8000项。二是建设云政务服务大厅。推出“云坐席+政务晓屋”服务模式,将多种民生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晓屋”办理,实现跨部门业务“一屋整合”。目前,全区配置云坐席183个,“政务晓屋”可办业务数量2386项。三是丰富“政务晓屋”服务功能,全市率先实现“政务晓屋”扫码缴交出租屋综合税,实现非接触办税;组织各部门梳理制作智能VR导办场景,上线小餐饮、美容店等10个智能VR导办场景,助力智能审批;增设手语、外语云坐席,新增50 岁以上人士免预约等功能,满足各类办事群众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务晓屋”包邮服务,已提供包邮服务587件次,为企业群众累计节省7075元。四是构建“政务晓屋”新型智慧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印发运行管理操作指引、服务礼仪规范,进一步提高“政务晓屋”服务水平。
3.推进全国“跨域通办”,事项异地办理无缝对接。一是组织部门开展“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认领工作,推进第一批329项“跨域通办”事项实施。在此基础上,组织梳理“跨域通办”事项清单,有序推进“跨域通办”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或纳入政务晓屋办理,有1341项可推行全流程网办,78项下放镇街;二是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等5个政务服务中心建立“跨省通办”合作伙伴关系,签定跨省通办合作协议。落实“一地办”要求,设置“跨域通办”窗口,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无差别受理、跨地域办理”。
4.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一是贯彻落实“好差评”工作。2021年1-12月我区“好差评”综合得分9.88,政务服务质量评分平均为9.9分,“好评率”达99.99%,差评整改率、大厅推广度均达100%。好差评各月综合评分均在全市同级区域排名前四。二是开展2021年加强政务服务质量和纪律教育“五个一”活动、优秀服务之星评选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同时对16个镇街、村居公共服务站开展了30次服务质量暗访检查,组织召开8次协调会整改存在问题。
(三)落实行政审批改革,简政放权再发力。
1.统筹“放管服”改革。一是有序开展事权下放承接。稳妥承接市级下放事权,指导我区部门认领事项、编制办事指南并对外发布,完成2295项重心下移事项、11项下放事项、119项委托事项认领及发布工作,梳理上报7项市级行政职权下放新需求。二是做好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第三方调查评估迎评工作,加快推进各项重点指标整改提升。全区1473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99.32%办事不用跑;1023项行政许可事项99.71%实现四级办理深度(零到场),压缩审批时限94.70%、89.54%实现即办;通过“政务晓屋”、一网通办等方式100%实现区域通办。
2.精简审批材料。一是组织开展“减材料、做实事、省心办”专项行动,梳理“四类清单”,通过调用电子证照、提交扫描件、电子件、共享复用以前的办事材料等方式,全区1720个事项可免纸质材料办理,占比87.22%;1361个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申请人无需提交纸质材料、无需到场核验证件。二是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审批,目前全区960项依申请事项可实现告知承诺制办理,占比65.40%,2021年通过告知承诺制办理的业务超过10万宗。三是综合评估容缺容错受理工作落实成效,组织部门梳理报送容缺容错受理落实情况,全区通过容缺容错受理的业务数3020宗。
3.优化审批流程。一是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印发“一件事”套餐建设工作方案,聚焦企业和群众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梳理我区特色一件事套餐。在全省率先推出不动产继承一件事套餐式服务,办理材料压缩率65.5%,办理时限节约54.1%。截至目前,已有股权转让一件事、人才引进入户一件事等30个套餐落地实施。二是强化部门协同,创新推行企业注销联办模式,设立“联合注销”专窗,对企业的税务注销和营业执照注销实行一窗联办,实现企业注销简化办。三是以“网上办理为主、现场办理为辅”为原则,推进政策兑现服务事项纳入集成办理以及全流程网办,依托区政策兑现服务平台集中发布各项政策文件政策解读、并提供在线申办服务,共受理政策兑现事项283宗。
4.强化信用监管。一是依托“番禺信用”服务平台,强化场地证明告知承诺制后续监管工作,全区已核验新设立商事主体场所超2万8千宗。二是启用省“互联网+监管”系统梳理监管事项。牵头组织35个部门启用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开展监管事项梳理工作,已完成752项监管事项认领工作,填报实施清单890项,填报完成率及完备率均达100%。三是规范与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持续构建统一规范、开放竞争、健康有序的中介服务市场,组织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必要条件中介服务事项核查工作。2021年,区有关单位在省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发布中介服务采购项目77项,成功选取75项,已完成服务18项,确定项目服务金额366.78万元。
(四)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治理能力再突破
1.不断完善信息基础建设。一是推进数字新基础设施建设,番禺区年度新建5G基站2750座,全市排名第一,累计建成5G基站9892座,全市排名第二;印发《番禺区农村“三线”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整治流程,协调处理498个农村“三线”整治问题,解决215个信号盲区;加快智慧灯杆建设,配合智慧灯杆运营主体单位协调推进项目落地。二是抓实网络运维安全管理,建立“运、管、修”机制,开展安全隐患自查自纠。2021年,安全扫描3097次,输出漏洞扫描报告469份,发出漏洞整改通告8份,网站整改通告2份,共处治信息安全事件485次。三是开展政务外网IPV6网络升级改造工作。目前已更新核心层网络设备、镇街汇聚及接入层网络设备、出口防火墙等设备。升级党政机关电子邮箱系统系统,增加双因子身份认证和密码找回等功能,提升邮箱安全性。
2.稳步促进数据综合治理。一是推进大数据基础治理。制定番禺区大数据治理方案和治理框架,升级建设番禺区大数据治理平台。二是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印发《番禺区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实施方案》,构建纵向贯通、横线协同的区-镇(街)两级一体联动首席数据官制度。三是深入开展数据资源普查工作。统筹梳理依申请类事项及公共服务类事项审批结果、编制数据资源目录,对省筛选的776个事项实现应编尽编、100%全覆盖。组织全区29个部门完成《国家层面数据目录》328项数据编目任务。四是强化数据资源融合管理。持续加强民生档案系统建设,区数据中心全年交换数据达21.61亿条,日均交换量达592.27万条;民生档案库存储261.69万条人口基础数据、法人档案信息库有41.36万条数据。五是数据赋能助力疫情防控。研发番禺区新冠疫苗接种管理系统,实现278个村居接种数据的精细化分类、统计和排名;开发区疫情防控信息服务系统,精准掌握封控封闭区域人员信息;研发部署智能验码一体机,刷身份证核验健康码信息时间压缩到1秒,大大减轻核验关口人员拥堵风险,目前全区共部署78台,使用人次超100万次。
3.深化拓展智慧政务平台。一是推进“穗智管”区级平台建设,完成“穗智管”平台区级标准屏建设,对接监控视频和视频会议终端,市区两级城市完成监测联动。二是建设“穗好办”番禺专区,全面梳理服务事项,上报101项区级统建政务服务事项和10项区级特色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丰富专区服务内容。三是推进“禺好办”小程序建设,实现企业场地证明申请、场地核验申请、经营场所自主申报承诺等在线办理。四是完善番禺区信用数据采集及信用服务平台建设,对接市共享交换平台企业信息总线,接收番禺区市场商事主体35.09万户,接入番禺区“双公示”信用信息391.12万条,完成区内信用区块链3个节点部署。五是通过公建配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区4170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过程跟踪管理。
4.逐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一是开展番禺区智慧城市专题调研,撰写《番禺区智慧城市评估报告》,围绕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举措建议及重点工程三个方面提出了番禺区智慧城市建设五大行动。二是深化无人机系统应用,调研走访59个单位,梳理形成“智慧天空”应用任务清单,在区政务中心、莲花山边防派出所布署无人机场节点并开展联调联试,完成11条河涌总长度64千米巡查任务。三是推进民生卡应用,在智慧政务、交通、教育医疗和旅游等领域持续发力,全年新发民生卡3.8万张,累计发卡161.7万张,使用超5800万次。
二、存在问题
(一)政策和办事指引不够清晰。缺乏清晰政策指引,办理一址多照时企业无法准确把握工商和税务部门整个办事程序与许可标准,影响办事体验;部分政策更新较快但网站相关信息更新不及时,偶然出现网上指引和线下实际办理过程中所需手续不同、流程不同情况,线上线下同步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部门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服务效能、优化服务水平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部门自我革新意识还有待加强,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网络实名核验等信息化技术应用还不够深入,涉及面还不够广。服务标准化、精细化程度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业务系统信息化支撑以及互联互通程度仍然未能满足改革需求。部门使用的垂直业务系统仍然存在无法调用电子证照、不能提供秒批秒办等技术支持,区级部门业务数据横向共享利用程度不高,难以支撑审批改革、后续监管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数字政府”及大数据建设统筹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区、各部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原有两级独立管理模式不适应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要求;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省垂、市垂系统难联通,基层系统重复建设,数据多头采集、重复录入;政务平台“统”而不“通”,集约共享、协同创新力度不足;仍未实现“数字政府”改革“运管分类”的工作机制。
三、2022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推动党建引领集约化改革。完善“大党委”组织建设,强化党对一线审批服务窗口组织力量的全面领导。继续完善对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人员的考核、流动、晋升机制推进大党委在编人员平时考核工作。完成编外人员划转,推进平稳衔接,统筹资源配置,推进集约化窗口建设,落实各支部一窗式改革,推动云政务大厅后台建设。建立投诉查处和追责机制,探索成立大党委纪委强化监督管理。继续推进政务推进集约化改革。
(二)继续化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继续简政放权,全面核查、深入整改“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权下放承接存在问题,针对各镇街承接区级行政审批事权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估。二是规范告知承诺制程序,完善承诺履行的闭环管理,推动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三是探索推行审批业务秒办秒批,由系统自动审批政务服务申请,无需工作人员干预,实现每笔业务都能“同标准、无差别”审核,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三)不断规范标准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深化5G+VR新型智慧政务服务体系改革。持续建设全国一体化政务晓屋共享平台,构建全国政务晓屋标准化体系,建设“云政务服务大厅”,强化云坐席队伍建设,开展交叉学习、业务实操等培训,加强综合云坐席综合业务受理能力。二是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落实省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推进工作,争取以优秀成绩通过省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验收,并争取创建国家标准化试点。三是持续探索智慧政务服务体系改革。利用数字材料保险箱技术,通过推送收件码和交件码,实现云窗口办理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优化办理流程,使用政务模拟数字人,利用语音识别、OCR等技术简化事项办理,提高办理效率,降低办理门槛,探索利用元宇宙技术在新型智慧政务服务体系改革中的应用。
(四)夯实基础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一是夯实面向未来的数字底座。继续推动新基建扩容提速,加快5G基站、智慧灯杆、智能化无人机作业系统(IAO)等核心基础设施建设和部署强化上层创新应用支撑能力。加速推进网络扩容提速提升城市网络能力加快实现主要城区镇区“双千兆”覆盖,建设番禺区网络安全防御指挥中心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防御保障能力,强化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优化底层核心技术基础建设,构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础设施,扩容云计算中心,提升上云率打造云上番禺。二是建设精准高效的数字政府。疏通数据共享堵点通畅数据流通,消除数据孤岛、数据烟囱,力推融多为一,突破数据全景瓶颈,加速一网尽阅、一网查询、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以统一制度、统一开发、统一标准、统一端口,升级改造番禺区大数据治理平台提升数据质量,探索建设番禺城市运行数据管理中心创新数据运营利用模式,构筑城市大脑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应用场景为驱动,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打造治理现代化体系。重点建设“禺好办”,强化一网通办有网好办,实现“指尖”上的优质政务服务。建设普惠数字社会打造数字中国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