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8年番禺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06年以来,全区人民在番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建设“活力番禺、生态番禺、创新番禺、文化番禺、和谐番禺”的总体目标,牢牢把握广州实施“南拓”战略的发展机遇,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连上新台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连创新高。2006年、2007年、2008年,番禺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字增长,增长速度分别是12.6%、13.0%、13.1%。2008年番禺区生产总值达到727.60亿元,比2005年增长44.0%,年平均增长12.9%。按户籍人口计算,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4083元,折合10667美元,比2005年增长34.5%,年均增长10.4%。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345元,折合6961美元,比2006年增长22.3%,年均增长10.6%。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67:50.55:43.78,调整为2008年的5.33:46.60:48.07。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0.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4.29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88亿元,比2005年增长33.6%,年均增长10.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0.75亿元,比2005年增长40.8%,年均增长12.1%。2008年全区财税总收入185.48亿元,比2005年增长67.2%,年均增长18.7%。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促进农业产值逐年增长
番禺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2006年9月出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二十八条”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务农积极性,保障农村大局的稳定和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至2007年底,全区标准化农田建设,基本完成农田标准化改造,修建各种规格机耕路5130条、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种植业方面,2005年全区稻谷种植面积10.82万亩、糖蔗种植面积3.4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4.77万亩、水果种植面积9.60万亩,花卉种植面积6.67万亩,到2008年底,稻谷种植面积5.40万亩、甘蔗种植面积5.3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8.73万亩、水果种植面积6.94万亩,花卉种植面积8.53万亩,种植品种和面积的调整优化,促进产值的提高,例如,2008年花卉产值8.5亿元,比2005年增长17.2%,年均增长5.4%;2008年甘蔗产值5.8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2%,年均增长39.5%。在渔业方面,2005年全区水产品养殖面积11.40万亩,水产品产量18.72万吨,到2008年全区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12.14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9.93万吨。全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服务业产值比例由2005年的46.9:0.5:17.9:32.2:2.5调整为48.1:0.1:16.5:32.1:3.2。
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引进先进的园艺机械和植保机械,推广水产养殖机械的使用,2008年推广使用增养机、投料机等水产养殖机械2600余台套,全区水产养殖机械拥有量达2.1万台,农业机耕面积达55.7万亩,其中水稻机耕面积4.6万亩;农田机械化耕作率达98%,机械排灌和机械运输率均达99%,水稻机收水平达90%。
三、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现代工业体系日益完善
加快推进工业产业升级,出台了《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及其13份实施细则,经济建设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初步实现从分散向集聚,从低端向高端,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
产业集聚能力效果明显。坚定不移地做好“发展经济”大文章,通过抓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加速产业经济带动效应,通过加快和调整工业园区建设,加速产业集聚成形;通过推进“腾笼换鸟”工作,加速淘汰落后的企业。200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420.08亿元,比2005年增长50.1%,年均增长14.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从2005年的151.95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283.95亿元,增长58.4%,年均增长16.6%;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从2005年的84.63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126.65亿元,增长47.0%,年均增长13.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2005年的51.36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71.95亿元,增长53.6%,年均增长15.1%。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把质量基础性工作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出台《关于开展质量兴业强区推进名牌战略工作意见》,全面启动了番禺区质量兴业强区工作,拨出专项资金帮扶企业创名牌、树品牌。至2008年底止,全区企业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9个,国家免检产品17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3个。2008年认定新高新技术企业35家、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3家。2008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35.91亿元,比2005年增长54.2%,年均增长15.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18.7%,提高到2008年的19.3%。2008年番禺区的锐丰、珠江灯饰、朗晴、立白、博粤、秀珀、东松三雄等多家企业成为北京奥运会相关产品的供应商。
大中型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6年以来全区大中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全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有192家,比2005年增加31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92家,比2005年增加50家。2008年全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815.08亿元,比2005年增长60.4%,年均增长17.1%,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62.2%,提高到2008年66.7%,提高了4.5个百分点。户均年产值由2005年的3.0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25亿元。
民营工业茁壮成长。近年来,民营工业企业发展迅速,有力地拉动了我区工业的发展。全区私营、个体工业户从2005年的4409家,发展到2008年的7641家,三年间增加了3232家。2008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76.19亿元,比2005年增长69.3%,年均增长19.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6%,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四、投资力度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06年至2008年,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43.57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94.93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04.9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28.85亿元,其他投资14.87亿元。高强度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市政基础设施,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有力保证了省市重点工程的推进,为经济加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省市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在石楼亚运村及亚运场馆项目已完成投资40.81亿元,化龙广汽自主品牌项目已投资1.02亿元,钟村新客运火车站已投资113.65亿元,广州市东沙至新联高速公路已投资33.61亿元,广东科学中心已投资14.63亿元,广州至高明高速公路广州段已投资1.10亿元,广州平南高速公路已投资0.47亿元,省市重点投资项目有力地拉动番禺投资的增长。
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大。2006年至2008年,三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达63.12亿元、66.15亿元、99.58亿元,分别增长1.4%、4.8%、50.6%。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对番禺区房地产开发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良好的区位优势令我区楼市在广州地区仍然是炙手可热的,三年来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639.6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达437.09亿元。
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三年来,共新增公路
五、消费市场持续畅旺,商旅经济蓬勃发展
“进三”效果显著,消费市场持续畅旺。广州“南拓”战略的深入推进,加速了番禺区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番禺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加大营商投入,三年来,先后完成钻汇珠宝采购中心、繁华路商圈、沙溪批发市场、新沙五金塑料城、沙溪国际酒店用品城、清河市场的升级改造,石基城市广场、大学城北亭广场、迎宾豪泰星级酒店用品城、吉盛伟邦建材馆相继投入运营,五洲购物中心、新长隆酒店和星力动漫产业园一期顺利建成,辐射珠三角的番禺商圈日渐形成。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289.88亿元、332.30亿元和415.47亿元,分别增长25.0%、23.0%和25.0%,年均增长24.3%。其中,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达55.28亿元、70.84亿元和92.72亿元,分别增长28.3%、28.2%和30.9%,年均增长29.1%。
旅游业市场繁荣。我区先后获得“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区)”、“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十大目的地提名奖”及“2007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区”称号,融“岭南文化、生态休闲、现代游乐、时尚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产业迅速发展。2006年至2008年,全区接待游客771.08万人次、1155.26万人次、1208.57万人次,分别增长26.2%、35.5%、4.6%,年均增长21.4%。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37.01亿元、52.14亿元、56.76亿元,分别增长26.9%、33.6%、8.9%,年均增长22.7%。
六、对外经济较快增长,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对外经济发展快速增长。2008年全区外贸出口90.82亿元,比2005年增长51.2%,年均增长14.8%。从各年增长速度看,2006年、2007年全区外贸出口增长较快,出口总值分别达70.91亿美元、82.81亿美元,增速分别达到18.0%和16.8%。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经济发展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平稳增长,出口总值达90.82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9.7%。
进出口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口总值占进口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大,2006年至2008年所占比重分别为14.50%、20.22%和23.06%;一般贸易出口总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大,2006年至2008年所占比重分别为20.21%、22.62%和23.40%,进出口贸易结构逐年优化。
开辟国外市场成效卓著。近年来,随着与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贸易摩擦加剧,全区外贸企业加紧开辟国外市场。2007年出口到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区商品总值分别增长69.6%、60.5%和42.7%,2008年出口到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区产品总值分别增长12.5%、55.3%和24.6%。
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近年来,番禺区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2008年番禺户籍人口98.92万人,城市化率达54.3%,比2005年提高2.1百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据番禺区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8元,比2005年增长27.5%,年均增长8.4%,2008年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79台、空调器229台、家用电冰箱104台、家用洗衣机104台、家用电脑99台、移动电话237 部、摩托车113辆、汽车18辆、组合音响63套。据番禺区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1070元,比2005年增长38.0%,年均增长11.3%,2008年年末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 141台、空调器129台、家用电冰箱100台、家用洗衣机95台、家用电脑70台、摩托车143辆、淋浴热水器112台、固定电话机123部、移动电话243部。2008年番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7.52亿元,比2005年增长44.2%,年均增长13.0%。
八、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和谐番禺建设成效显著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2008年末参加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2.74万人,比2005年增长24.5%,年均增长7.6%,近三年养老金发放率均为100%;200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85人,比2005年大幅下降91.5%;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5%,比2005年下降0.9个百分点;2008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47.19万人,比2005年增长24.6%;2008年新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79万人。
新农村建设成果喜人。“双百共建文明村”活动深入开展,2006年至2008年区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并有效带动各镇(街)、村集体和社会各界投资。全区共有150条村获得省、市卫生村称号、221条村获计划生育合格村称号,全区卫生村、计划生育合格村率分别为60.7%和89.5%。2008年底,全区已有245村实施了股份固化改革,占总数的99.2%;16733名户口未迁出本村的出嫁女已落实待遇,占出嫁女总数的96.6%。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8年投入教育经费达14.28亿元,比2005年增长10.7%。全区12万名公办学校小学和初中学生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全区共有幼儿园323所,在园幼儿5.79万人,普通小学176所,在校学生12.98万人,普通中学62所,在校学生8.89万人。全区10个镇均被评为省教育强镇。2006年至2008年全区中考平均分、高考上线人数、高考高分段考生人数及上重点本科率等指标均居广州市12区(市)前列。其中,2008全区报考普通高考人数9085人,普通高校上线人数7494人,上线率达84.7%;录取总人数7456人,录取率达82.1%。
文化番禺建设卓有成效。成功主办首届星海国际合唱节和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首期272间农家书屋、266间农家网园已经建成。至2008年底,全区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10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区共有19个镇级以上文化广场,总面积36.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完善“番禺模式”的新型城乡合作医疗,2008年全区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9.96%,覆盖率100%。2008年末全区卫生机构床位5086张,比2005年增加810张,年均增加270张;卫生人员10901人,比2005年增加2380人。开展了白内障“复明工程”和“视觉第一、番禺光明行”活动,免费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出台了《番禺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拥有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兴建了大量公共体育设施,群众性体育运动和竞技性体育运动齐头并进发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各类体育项目优秀人才。2008年,番禺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金牌4块、银牌1块、铜牌1块;全国比赛获金牌17块、银牌15块、铜牌10块;省比赛获金牌19块、银牌16块、铜牌19块;市比赛获金牌140块、银牌83块、铜牌67。2008年番禺籍举重名将陈燮霞在北京奥运会上摘得中国奥运代表团首枚金牌,同时也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奥运会记录。
三年来,番禺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个新台阶,和谐新番禺稳步推进。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的经济实力将不断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将取得更大进步。
(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