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总结公报 > 其他经济统计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1-11-09 02:25:10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本届政府于2006年11月组成以来,在上级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番禺为核心任务,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区十五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任务。

  全力推进结构调整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达到1063.15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791.22亿元,是2006年的1.7倍;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35.59亿元,比2006年增长11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17亿元,比2006年增长101.5%,年均增长19.1%,四年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6元,比2006年增长46.7%;农民人均纯收入14905元,比2006年增长57%。今年1月~9月,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69.56亿元,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38亿元,增长17.9%。

  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推行“龙头企业+创新中心+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汽车及配件、船舶及配套、数字家庭等主导产业,积极提升珠宝首饰、输配变电和灯光音响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向科技创新、从分散向集聚、从高能耗向低能耗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结构高端化、发展集聚化的现代产业体系。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4.3:41.2:54.5,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2006年提升8.2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20.6%。商贸旅游业蓬勃发展,广州南站现代服务业中心、长隆万博汉溪商贸旅游中心、市桥地区综合商贸中心、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等四大服务业组团强势推进,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一期项目“广州光谷”即将开业,现代信息服务业总部基地、奥园广场、汇珑新天地、圣鑫商业广场等加快建设。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4亿元,比2006年增长134.3%。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1567.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7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倍和2.1倍。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发挥广州大学城科教优势,依托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番禺节能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华创动漫产业园、巨大创意产业园等平台,引进广东新岸线、新太科技、广州中海达等一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广州红土科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广东华南科技资本研究院落户我区,科技金融服务迈出扎实步伐。全区现有科技型企业239家,比2006年增长121.3%;其中,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101家、上市企业6家、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

  龙头带动实现新腾飞。发挥重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以上下游配套项目集聚,推动先进制造业迅猛发展。其中,2009年5月广日工业园投产,成为国内最大的电梯配套及关联产业基地;2010年9月广汽自主品牌“传祺”乘用车下线,带动一批汽配项目落户广州番禺轿车生产研发基地;今年7月广州南车城市轨道车辆维修组装基地首列地铁车辆正式下线,年总装能力可达350辆,成为珠三角最大的城轨装备基地;广州番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中船低速柴油机项目首期将于今年底投产。201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672.91亿元,是2006年的1.8倍;利税总额106.08亿元,比2006年增长139%。

  全力推进亚运筹办 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筹办亚运优化城市功能。按照“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目标,全面完成18个区属亚运场馆和番禺大道、亚运大道、汉溪大道、亚运配套水利工程等190项迎亚运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广州亚运城、广州大学城、市桥城区、广州南站、莲花山旅游区等重点区域水环境、空气环境、人居环境以及交通环境的综合整治。同步实施路面改造、建筑立面整饰、园林绿化、光亮工程和管线下地,升级改造主干道和亚运通道,建成绿道245公里、绿道驿站18个,构建贯通番禺南北、连接市区与亚运城的“城市风景线”。举全区之力成功打造了亚运会最美丽的“会客厅”,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高效服务擦亮城市名片。完成三大赛区比赛1946场次、区属场馆训练334场次的属地保障任务,实现运行保障零疏漏、赛事运行零差错、赛区场馆零发案、团队协调零摩擦、接待服务零投诉、安全生产零事故、食品安全零事件、环境质量零超标的“八个零”目标。

  浓厚氛围彰显城市文明。“两个亚运”的成功举办,让“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广州亚运精神深入人心,市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显著增强,城市文明得到明显提升。

  全力推进城市建设 环境面貌显著改善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统筹编制“五大规划”,大力建设组团式、网络型、智能化的现代化新城区,城市化率达54.3%。广州南站、广州亚运城的建设,极大地完善了我区城市基础设施。东新高速、南二环高速、海怡大桥等竣工通车,金山大道延长线和展贸南路等一批道路建成,武广高铁、广珠城际、地铁2号线投入使用,构建起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及轨道交通相互连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成区内地铁口换乘枢纽建设,公交化改造区内107条客运线路,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市桥城区新增公共停车位8000个,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全面实施“惠民一号”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共投入61.31亿元,完成亚运城、市桥城区等19条主河道、169条河涌综合整治及雁洲水闸、新砺江水闸等重点枢纽工程建设,河涌整治200.19公里、清淤479.92公里。建成九大污水处理厂,完成污水主管网234.6公里、支管网216公里和17个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城镇集中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45万吨/天。完成城区主要道路排水设施改造,“水浸街”整治成效明显。抓好金山湖文化公园、大夫山森林公园、城北公园和星海公园的建设改造,对主干道、中心城区道路和各镇街样板路进行绿化美化,全区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48.1%,人均公共绿化面积27.2平方米,获评“中国绿色名区”。

  城市管理更加高效。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建成集指挥协调、投诉受理、监督考评、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大城管”,区环境监控指挥中心、交通信息指挥中心等投入使用。加大环境违法整治力度,五年共查处环保违法案件2366宗,责令关停企业1526家。

  全力推进城乡统筹 农村发展显著提速

  都市农业快速发展。莲花山渔港获国家级中心渔港立项,海鸥岛示范区被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支持东升、海大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成291个村级店、19个镇级店、2个配送中心的建设。成功举办3届农产品博览会、5届旅游文化美食节。

  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区财政共投入1.57亿元,推动新农村建设覆盖全区247个村,完成100人以上聚居自然村通水泥路、农村危桥改造和7米以上道路路灯建设工程,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德怡大桥顺利通车,我区最后的孤岛村大刀沙实现对外通车。增设镇村公交线路24条,建成镇级公交枢纽总站3个,镇级垃圾压缩站19个。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起农民收入连续四年增幅高于城镇居民。2007年至2011年9月共投入6672万元,帮助全区1413户农村贫困户实现脱贫,脱贫率达89.4%。

  全力推进普惠共享 社会事业显著进步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确立“上品教化”理念,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和“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共投入11.4亿元新建、扩建学校96所,基本完成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仲元中学、番禺中学、禺山高中、象贤中学创建为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番禺职校通过省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验收,全区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学位率达到100%,高考、中考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广州各区(市)前列。

  医卫水平不断提高。共投入24.21亿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其中改建、改造基层医院13间,建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6所;首期投资9亿元的区中心医院前年9月建成启用,今年7月成功晋升为广州市区属首家三甲医院。积极完善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番禺模式”,基本实现农村群众全覆盖,筹资标准从2006年的120元/人·年提高到今年的430元/人·年,实施普通门诊报销,住院年报销限额提高到10万元,被评为全国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区。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49.59万人,人均基本养老金标准达2199元/月,比2006年提高95%。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保障待遇大幅提高,年度累计最高报销限额分别达47.69万元、18.39万元,广州市内定点医药机构均可就医、购药,全面实施普通门诊统筹。“农转居”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开展,早期离开国有集体企业人员参加社保工作全面完成。20多万农民参加各类养老保险,其中35岁以上参保率达90%以上。农村低保标准从每月220元提高到335元。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连年位居全市第一。建立健全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平台,19个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刑事发案总量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下降,年均下降15.6%。全区建成视频监控点3万多个,建成镇街流动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中心19个、社区(村)工作站297个、大型厂企服务站33个。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中国飘色(抬阁)艺术展演、第十届中国合唱节暨第二届“星海国际合唱节”、“十全十美看番禺”、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暨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等活动,充分展现“星海故乡、广州新城”形象。

  全力推进职能转变 政务水平显著提高

  依法行政扎实推进。2006年以来共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和区政协提案1360项,办复率达100%,满意率达97%。完成对全区185个执法主体以及5256项行政执法行为的梳理。五年共办结行政复议案1227宗,出台、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301份。

  效能建设成效突出。设立区市民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农村服务中心、投资促进中心和19个镇街政务服务中心。建成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项目推进、招商服务、效能监察五位一体的政务服务大平台,27个职能部门共405个事项纳入“一站式”管理,实施企业开业“一表制”网上联合审批,审批用时缩减54.2%。完成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90项,精简57.31%;减少备案事项109项,精简54.23%。

  廉政建设不断深化。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成立6个派驻纪检监察组,覆盖全区19个镇街和31个区属单位。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