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番禺区大龙街成立于2010年,辖区面积24.8平方公里,有12条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约6万,在册登记流动人口16.8万。大龙街地处番禺区中部,地理位置优越,西与番禺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桥街接壤,东邻广州亚运城。
二、 历史文化
大龙街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辖内有古祠、古街、古巷、古井、古树、古桥、书院、社坛等67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古老精致的市级保护单位流芳堂和玉书堂、历史悠久的跨龙桥、九成书院;还有省级文化遗产沙涌鳌鱼舞、醒狮和传统热闹的岭南水乡龙舟竞渡活动等,均展现着源远流长的岭南传统文化。另外,大龙街大龙村内孔氏是孔子世家岭南派的长房,现存孔子后裔2800多人,村内有两座建于明朝中叶的古祠堂(孔尚书祠和阙里南宗祠),每年都举办大型隆重的祭孔活动,吸引了中外孔子后裔及社会友好人士参加,至今已有20年历程。下阶段,我街将重点扶持鳌鱼舞、醒狮、孔子文化项目,加大孔子文化中心投入,修缮美化孔尚书祠、阙里南宗祠,完成孔子文化墙建设、开笔礼活动举办及乐曲谱写等,擦亮大龙孔子文化品牌,打造孔子文化名村;发扬鳌鱼精神和广东醒狮文化,支持鳌鱼舞和醒狮队伍参加国际各项活动,制作鳌鱼和醒狮工艺品等周边产品,扩大鳌鱼、醒狮文化知名度及影响力。
三、城市建设
建街以来,我街积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宜居大龙建设,城市面貌有了质的飞跃。全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实施1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和12个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项目,项目总金额达2.83亿元。铁腕开展“散乱污”整治工作,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全面排查,对被确认为“散乱污”场所的一律打击取缔,从源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精细化管理城市环境秩序,成立大龙街城市管理运行指挥部,下设“一科(城市管理科)、二队(城管综合执法队、城市管理运行监察大队)、三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城市管理运行指挥中心、绿化管养中心)”,精细化推进全街环境秩序治理工作。同时,我街也不忽视辖内农村发展,按照“科学合理”原则做好村庄布局,着力推进农村“七个化” 、“五个一” 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辖内的12条行政村均获得省或市级卫生村的光荣称号。重点改造水濂大道、福田路、城区大道、竹山工业路、富怡路和市莲路六条道路,将新水坑村、旧水坑村和傍江西村3条市级美丽乡村连接成美丽乡村片区。
四、社会治理
我街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着力打造平安、有序城市秩序。一是持续“亮剑”治理违法建设,将全街辖区范围划分为三个网格,每个网格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以网格为单位开展查违控违工作,对每个网格实行全天巡查制,每天至少全面巡查一次,对违法建设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对违法建设“零容忍”。二是投入400多万元加大视频监控系统高清改造力度,建设集治安监控、卫生监测、应急处置于一体的社会综合食品管理平台。三是深入开展“城中村”社会治理工作,结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出租屋治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工作,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切实解决一批“城中村”社会治理突出问题,创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社会环境。四是狠抓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强化“日常排查+专项治理”,确保辖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五、民生事业
我街一直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在推进学校、医疗、路灯等传统民生工程同时,不断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各项具有特色的民生项目。一是改造原有政务服务中心,分设社会事务服务大厅和商事服务大厅,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大大缩短业务办理时间,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二是每年投入200万元购买社会服务,不断推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卫生中心、康园工疗站、康复站、日间托老中心,夯实公共服务基础。三是调动同创社工、金雁青少年之家等36支社工和志愿队伍,恒常开展敬老、助残、社区矫正等特色服务,恒常开展志愿服务,赢得居民群众好评。四是大力推动老人配餐工作开展,为辖内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配餐服务,全面提升辖内老年人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