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
一、自然地理及特点
番禺区位于广州市中南部,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相望,南接南沙区,西邻南海区、顺德区,北连海珠区、黄埔区、荔湾区,毗邻港澳。境内地势平坦,地势由北、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主要是50米以下的低丘,南部是连片的三角洲平原。番禺生态优美,河网密布,山水交融,是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区。目前,番禺区森林覆盖率为7.55%,森林面积现约0.39万公顷,森林蓄积量约39.21万立方米,林地面积约0.25万公顷,生态公益林面积约0.1776万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1.8%、绿化覆盖率48.1%。公园总数358个,占地面积约2514.9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4平方米。
二、行政区划与人口
番禺区面积529.94平方千米,辖有16个行政街镇:洛浦街、小谷围街、大石街、钟村街、石壁街、大龙街、沙头街、市桥街、东环街、桥南街、沙湾街、化龙镇、新造镇、南村镇、石楼镇、石碁镇。截至2024年12月,全区共实有人口322.07万,其中户籍人口123.71万,流动人口198.36万。
三、优势资源
番禺是广州市的经济大区、工业强区,位列2024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第23位,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区位优势明显。番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中心,位于“两洋南拓”与“两江东进”交汇点、广州活力创新轴与广佛莞联动的中枢位置,是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珠三角“1小时都市生活圈”的中心,30分钟可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46分钟可达香港,57分钟可达澳门。拥有华南地区最繁忙的高铁客运枢纽——广州南站,已开通高铁4条、城际3条、地铁线路7条。
创新创业活跃。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校人才集聚地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智核”——广州大学城,汇聚了12所高校、20余万师生、1400多名博导、73名院士,拥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5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458个。R&D经费投入101.36亿元、强度达3.54%,排名全市第三。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4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900家。
产业基础扎实。番禺作为大湾区最具投资活力与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是传统的制造业强区,产业门类齐全、企业基础深厚、市场氛围活跃,民营经济主体占全区市场主体的比例超过96%,培育了3家千亿级企业和29家上市公司,形成1个千亿级+4个五百亿级+多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自主品牌“广汽埃安”销量位居新能源汽车品牌全国前三,时尚产业发展蓬勃,灯光音响、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区外向型经济发达,是举世闻名的珠宝首饰生产加工集聚地,番禺珠宝产品占港澳地区市场份额约七成。
文旅资源丰富。旅游综合实力位列2024年全国百强区第9、全省第一,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广东音乐之乡、岭南画派发源地。对外联系广泛,是著名的侨乡,100多万侨胞遍布全球。
四、经济概况
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070.5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81亿元、增长40.4%,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08.99亿元、增长92%,增速居全市前列。全区现有规上服务业企业1144家,营收超亿元的企业173家,希音、阿里巴巴速卖通等跨境电商龙头企业集聚番禺。市场主体活跃,全区新登记市场主体5.79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达42.29万户、增长5.08%。2024年春秋两届广交会上番禺企业累计达成意向成交金额突破61亿元、创历史新高。
五、战略地位
锚定广州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新质生产力的承载地、“南拓”“东进”的中继枢纽、岭南文化的传承摇篮和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等功能定位,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现代服务业强区、科技创新强区、人才强区、交通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