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石楼镇人民政府 石楼镇大岭村民委员会
整理/Mango
如果你想了解岭南建筑文化,你一定要来大岭村。因为既有典型的岭南水乡格局,又有保存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的乡村实属难得一见。在这里,你不仅能细品门楼、祠堂、古桥、文塔、蚝壳墙这些散落村中的古迹,你脑海中的小桥流水、书香门第、岁月静好,也将伴随着你的脚步一一呈现。
水乡格局与岭南风格建筑群
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莲花山西南,水上交通要道——珠江狮子洋水道西岸。村落选址背山面水,依山而建,绿水环绕,形成“山—水—村—田”聚落格局,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色。
村落民居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脚下和大岭涌之间,布局形似鳌鱼,绕流村间的玉带河如玉带缠腰,正是:菩山环座后,玉带绕门前。村落以一条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村里有6条古街道和45条古巷),处处与村落水系相通,形成“鱼骨状”的“大街——小巷”街巷格局。整个村落肌理清晰,格局完整,现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这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是难得一见的。
大岭村始建于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因人口迁入而形成。在清光绪丁酉秋,赤松仙师(黄大仙)和列圣群真通过“扶鸾”的方式赐大岭村为“菩山”,所以又称作“菩山村”。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大岭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大岭村在广州科举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据族谱所载,大岭村曾出了状元1人、进士5人、举人14人、贡士6人、知县及以上官员10多人。这些都映射出大岭村的文运昌盛:玉带河上龙津桥恍若笔架,架起桥畔的“文笔”大魁阁塔,玉带河如纸,村前的一方墨砚塘为墨砚,塘水寓意墨汁。历史上记载原名就叫“研墨池”,曾有诗云“大魁阁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千年历史沉淀,古迹点缀其间
悠久的历史沉淀出古村的静谧安宁。在悠悠岁月长河中,大岭村保留下来的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老建筑多达112处。留存的文物保护单位23处,包括了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显宗祠、始建于宋代的陈氏大宗祠和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两塘公祠等极具岭南特色的古迹。显宗祠的墙壁由密密麻麻的蚝壳整整齐齐垒就,据说至少需要蚝壳10万多只。500年过去了,祠堂的蚝壳墙墙身已十分斑驳,但蚝壳依然坚固,外墙也整洁干净。而两塘公祠祠堂门口的菩提树已经见证了600年的风云。沿着900米长、环绕着大岭村的玉带河,石桥、古塔、祠堂、门楼、牌坊、功名牌、石巷等古迹散落在村内的各个角落,诉说着大岭村的辉煌历史,让这座古村显得古朴而厚重。
依山面水,龙舟独具特色
大岭村依山面水,玉带河曾经是水上交通要道,村中街巷,大多连通河道。在旧时岁月,每条街巷尽头的河边,就是一个小小的粗石砌成的简易码头,村民们用以代步的小船,就泊在河边。每天清晨,在微微晨曦中,村民或出海渔猎,或远走省城贩货,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逐水而居,便有肥沃的良田;傍山而居,便有丰盛的山果。大岭村除出产岭南地区传统农耕作物外,还有凤眼果、荔枝、白蔗、霸王花、乌榄等特色作物。由于地处咸淡水交界水域,出产的水产也极其鲜美,有河蚬、蟛蜞、鲫鱼、鲻鱼、鳎沙鱼等。
大岭村所在的石楼镇是“中国龙舟文化之乡”,大岭村的龙舟赫赫有名。在新中国成立前,大岭村有三艘龙船,分别为白桡、黑桡和红桡,各具特色,实属罕见。每年端午节,大岭村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请龙神、起龙船、吃龙船饭、游龙船景、藏龙船等活动。届时附近各村龙船云集大岭探亲,也就是附近乡村的龙舟赶来“串门”了。端午节的龙舟大会,农历二月二十三日的洪圣王祭祀活动,三月三做糍粑和过春节吃盆菜、蒸疍家糕等具有乡土风味的民风民俗活动也让这个深藏闺中的古村展现出热闹纷呈的一面。
享誉经年,打造特色精品村
2007年,大岭村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名村,是广州市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村落;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通过验收,成为广州市美丽乡村。2017年,大岭村参加全国乡村的“选美”活动,在全国第一批十个绿色村庄中占据一席之位,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如今,这个有着多项美誉的古村决意打造特色精品村,根据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进行建筑设计,重现岭南特色的乡村风貌。大岭村制定的特色精品村创建方案从整治玉带河开始,开展玉带河与砺江河之间淤塞的两公里河道污染治理工程,开发水上游乐项目,打造龙舟码头。此外,大岭村还计划建设瓜果文化长廊,建设龙舟博物馆、铜器文化馆、花边艺术馆等精品场馆,建设以“莲花”“广彩”“花边”等为主题的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孵化基地,打造艺术村。
显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村中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筑,头门梁架斗拱雕琢精美,门口石墩正面雕刻的西洋童子极为罕见。显宗祠在大岭陈氏族人心目中的位置很高,因为大岭村当年最有威势的两个大家庭,都是显宗祠所纪念的陈顺民的后裔。
两塘公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2003年由大岭陈氏后裔倡议发起,耗资近60万元按全貌重修。两塘公祠原来墙体全部用蚝壳砌成,因清朝光绪年间曾经重修,故头门是用花岗岩和青砖砌建。
大魁阁塔: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年,该塔坐西北向东南,是三层楼阁式青砖塔。远望此塔犹如一支“文笔”耸立,曾有诗云“大魁阁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龙津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位于大岭村文昌街。西南走向,是由红砂岩石砌筑的双拱桥,横跨玉带河上。桥长28米,宽3.2米,东西有引桥。桥北侧西端一栏板上雕有胡人像,是石雕中较有特色的,殊为罕见。龙津桥距今300多年历史,是番禺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对于研究古代岭南的石拱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