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宿明
“请问,您和妻子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您的儿子,为什么能成为青年科学家?”
------
面对着人们的提问,“番禺好人”荣誉称号获得者苏得力,总是要有问必答。 说起来,话就长了。
1981 年 1 月 23 日的清晨,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灿烂的阳光照在了无垠的大地上。
在阳光的伴随下,一个鲜活的生命顺利地脱离了母体,来到了人间。在与儿子谋面的时候,苏得力就兴奋不已了。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儿子抚养好、哺育好、教育好。不仅如此,还吟诵出了一首打油诗:初为人父张嘴笑,弯下身子仔细瞧。别看脸庞不太大,明年就能满地跑。
经过潜心的琢磨,苏得力的妻子宿明,给儿子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 苏杭。
在为人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苏得力对家庭教育知识是一无所知的,大脑里根本就没有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的概念。由于是一个门外汉。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常常是束手无策。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苏得力对家庭教育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愿意阅读家庭教育的书籍、收集家庭教育的信息、探讨家庭教育的理论、撰写家庭教育的文章。日久天长,就有了话语权。
苏得力深知,对于处于成长状态的中小学生来说,心中不能没有崇拜、模仿的对象。帮助他们确定崇拜、模仿的对象,是家长们的政治责任、政治任务。 出自于对苏杭进行励志教育的考虑,苏得力买了和借了一些介绍老一辈科学
家科研业绩和先进事迹的书籍,让他在课余时间阅读。
在用心看完了这些书籍以后,苏杭熟知了一些科学家的科研业绩和先进事迹。比如说,能够详细地讲述出物理学家钱学森冲破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回到祖国怀抱的坎坷经历,以及在“两弹一星”研制中展示出来的卓越才能。比如说, 能够详细地讲述出桥梁专家茅以升亲手设计和建设钱塘江大桥的艰难过程,以及亲手炸毁大桥的复杂心态。比如说,能够详细地讲述出地质专家李四光走进崇山峻岭、踏入荒山野岭进行科学考察的感人故事,以及对开采地下石油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个个耀眼的科技巨星,一个个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的感人故事,对苏杭起到了教育作用、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在他的心目当中,这些科学泰斗是光彩夺目、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是自己学习的光辉榜样。
对于一个立志向上的热血少年来说,看书是不会白看的。
“你长大以后想干点什么?”面对人们的多次提问,苏杭总是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搞科研,做一个搞科研的人。”
由于有了崇拜的对象、学习的榜样,信心满满的苏杭,就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各个时期的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成为了响当当的学霸。
2008 年的金秋时节,身为北京大学博士的苏杭,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的邀请,去到了位于美因茨的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在那里,苏杭所看见的实验室,都是宽敞明亮、一尘不染的。他所看见的实验仪器、实验设备,都是很精密的、很先进的。他所看见的人,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长着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西方人。这些人,有的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有的是小有成就的博士后,有的是不可小觑的博士研究生。
苏杭深知,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人高马大的老外,既是自己的同行,又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要想维护中国人的尊严,要想为祖国争光,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得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就得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如果在这个地方,没有大的作为,就失去了远渡重洋、出国深造的意义。只能是,遗憾终身。
常言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苏杭本能的选择是,尽快的把科学知识转化成科研成果。
在出国深造的第一年,苏杭能够静下心来,着重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说,收集了很多的科研信息,掌握了很多的科研动态。阅读了很多的科研书籍和科研资料,增加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参与了团队的科研活动,积累了相关的实践经验。
苏杭的这些做法,收获的是蓄势待发的能力。在出国的第二年,就从科研的准备阶段,进入了科研的发展阶段,先后在欧洲权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称得上,开局良好。
有了科研成就,苏杭并没有懈怠,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美国《科学》杂志。美国《科学》杂志,是由大发明家爱迪生投资一万美元创办的。
1894年,成为了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该杂志,连同英国的《自然》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顶级的科学杂志,代表了人类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经过深思熟虑,苏杭选择了大气化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冷门课题。
也许是机缘巧合的原因,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理论探索和化学实验,苏杭及合作者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氢氧自由基(OH)在大气污染物的去除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被誉为大气天然的清洁剂。但它究竟来自何处,却是困扰化学界多年的未解之谜。
苏杭及合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过化肥的大地土壤,具有排放亚硝酸(HONO)的潜力。土壤中的含氮量越高、酸性越强,排放的亚硝酸(HONO)就越多,产生的氢氧自由基(OH)也就越多。在农业化肥用量不断增加、土壤酸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将有更多的亚硝酸(HONO)被排放到大气中。
2011 年9 月16日,以苏杭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终于在美国《科学》杂志和官方网站上发表了。
权威人士指出:鉴于土壤生物和亚硝酸(HONO)的广泛分布,论文中提出的反应机理会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对大气、土壤氮循环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该论文,属于交叉学科中不多见的亮点文章。
需要介绍的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Markkn Kulmala教授为该论文撰写了展望文章;美国科学院BarbaraFinlayson-Pitts院士,在接受英国皇家化学协会(RSC)采访时,对这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英国皇家化学协会在网站的首页,介绍了论文的基本内容,刊登了热情洋溢的评语。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总会官方网站、美国lowa 大学官方网站、Science Daily、德国之音、英国
《Chemisty&Indistry》杂志,均以最新重要进展的结论,对该研究成果予以了详细的报道,一些国家学术研究机构向苏杭发出了前去讲学的邀请。
苏杭及合作者的科研成果,也引起了国内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
2012 年 3 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12科学发展报告》。这个报告旨在综述
2011年度,世界科学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报道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并向国家提出关于中国科学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建议,特别是向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提供科学发展的背景资料,为高层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该书第四章的标题是:2011年中国科学家具有影响力的部分工作。在这个章节里,收录了19 项重大科研成果,苏杭及合作者的科研成果也在其中。
俗话说得好,开弓没有回头箭。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辞劳苦的苏杭,进入了高歌猛进的状态,发表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出国深造期间,苏杭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5篇热点文章(本领域前0.1%)、9篇高引论文(本领域前1%)以及12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刊论文(6篇 Science、2篇 ScienceAdvances、3篇 PNAS、1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需要指出的是,新冠疫情传播机制的Science文章的影响力(Attention Score),在所有研究文章中排名前0.002%。值得一提的是,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选了国际大气科学经典教科书。
不仅如此,致力于科学研究的苏杭,还获得了很多很多的国际性的殊荣。例如,获得了欧洲地球科学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家”证书,成为了Elsevier杰出的审稿人,成为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终身首席研究员,当选了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连续三年入选了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
回顾苏杭的成长经历,苏得力是如数家珍。
对于苏杭的日常表现,苏得力做出了这样的描述:“事实已经证明,学习知识有力度、学习时间有长度、学习范围有宽度、学习目标有高度、思考问题有广度、钻研问题有深度、完成作业有速度、善待他人有温度、阶段性的人生理想有亮度,是苏杭的可贵之处。”
对于苏杭的成才原因,苏得力做出了这样的表述:“良好的记忆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的思想性格,端正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成就动机,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的,坚强的学习毅力,扎实的学习作风,实用的学习方法,较高的学习效率,递进式的理想追求。尤其重要的是,在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上,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对于自己的家教经验,苏得力做出了这样的阐述:“当家长的,要用人格的魅力吸引孩子,要用道德的力量征服孩子,要用良好的行为带动孩子,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孩子,要用家庭文化熏陶孩子,要用民主的方式对待孩子,要用沟通的方式了解孩子,要用说理的方式教育孩子,要用表扬的方式激励孩子,要用情感付出的方式感化孩子,要用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鞭策孩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2022年年末,是苏杭人生的转折点。经过深思熟虑,辞去了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终身首席研究员的职位。在以后的日子里,入选了国家的人才计划,成为了科技部首批火炬计划入选者,成为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拥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
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苏杭就可以直接的为国家服务了。
苏得力深情地说:“有理由相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报效祖国愿望
的苏杭,一定能够励精图治、再创辉煌,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据悉,苏杭已经和广东省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苏杭在实验室的工作照
欧洲地球科学学会为苏杭颁发的“杰出青年科学家”证书
2013 年,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12科学发展报告》。书中的第四章, 收
录了 19项重大科研成果,苏杭及合作者的科研成果也在其中。
2023 年7 月22日,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在广州举办,苏杭在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2021 年,苏杭在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作学术报告。
右一,苏杭。2023年,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与外籍科学家的合影。
一位归侨科学家父亲的感言
忆往昔,
那还是处于识字不多的年龄段,
听到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的故事,
他发出了“真神奇”的感叹。
听到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
他发出了“真厉害”的感言。
听到了四大发明的故事,
他做出了“真伟大”的评判。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
充满了好奇心的儿童, 变成了聪明伶俐的少年。
在求学的过程中,
能把“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人生的信念,
能把“故书不厌百回读”作为成才的条件。
在以后的日子里,
如愿以偿地跨过了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的门槛,
如愿以偿地戴上了北京大学理学博士的桂冠。
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这个怀揣梦想的青年人,
从地球的这一端去到了地球的那一端。
很快地,
就有了新的发现,
发表在 Science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令人赞叹。
拥有了科研成果,
拥有了知识产权,
就成为了德国某化学研究所的终身首席研究员。
大量的事实已经表明,
来自于中国的青年学者,
是勇攀高峰的英雄好汉。
得到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我不由得激动不已、浮想联翩。
发出去的微信,
内容总是一成不变。
高歌猛进,
勇往直前,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叮嘱,
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祝愿。
2022 年年末,
是人生的转折点。
经过深思熟虑,
他告别了美丽的莱茵河畔,
回到了伟大祖国的身边。
非常荣幸,
得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头衔。
有了弥足珍贵的工作平台,
有了令人羡慕的科研条件,
就得倾其所能,
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苏得力
作 者 简 介
苏得力,男,满族,1955 年 3 月 2 日出生,辽宁省丹东人,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2014 年 3 月,自费出版了纪实文学作品《足迹》(25 万字)。售罄以后,加印了一次。同年,《足迹》进入了国家电子书库。
2015 年 3 月,退休。此后,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在省市级的报纸上发表了若干篇散文、小说。
2023 年 12 月,完成了了长篇幽默小说《足迹》的创作任务。现在,45 万字的《足迹》进入了择机出版的状态。
家庭荣誉:辽宁省“最美家庭”、广州市“书香家庭”。个人荣誉:广州市番禺区“番禺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