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22年 > 2022年议案(建议)

议案(建议)办理

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关于区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第35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王兆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在大健康视角下建设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建议》(第35号)建议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区委组织部、区科工商信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教育局等单位认真研究,经综合区委组织部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强化科教融合,打造区域“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一)建立番禺广州大学城人才科研成果对接机制。自2019年以来,我委充分发挥校地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作用,在疫情防控、政治安全、意识形态等重点工作领域已实行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工作制度。下阶段,我委将依托广州大学城校地共建共治共享系列圆桌会议机制,推动广州大学城人才科研成果交流对接,推进建立与产学研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重点领域高校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邀请广州大学城高等院校、重点企业、产业园区、投融资机构参加,搭建供需对接、资源汇聚的校地共建共治共享平台,由人才联盟专业团队专门跟进成果对接情况,有效推动区内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二)谋划建立区人才发展中心。2021年,区在原有的“1+4”产业人才政策基础上,乘势而上,精准定向,制定30条政策措施(下称“番禺人才生态30条”),并在12月5日召开的2021年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暨科技创新大会上正式发布。下一步,区委组织部将加快出台“番禺人才生态30条”实施细则、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助力重点科研机构落户番禺。我委将充分落实“番禺人才生态30条”,联动各镇(街)、商(协)会、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单位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活动,持续提升番禺广州大学城校地人才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效能;打造我区特色人才平台,提供人才数据挖掘、智能化人才招聘、人才综合评价、双创交流服务、政策申报受理、人才综合保障等服务,在生物与健康领域支持至信药业、中科新知、新济药业等一批创新创业团队,进一步提升人才、产业、资本的对接实效。

  (三)高标准建设广州大学城国际人才生态示范区。广州大学城国际人才生态示范区(一期)建设已于2021年12月5日召开的2021年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暨科技创新大会上正式启动,番禺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已印发《广州大学城国际人才生态示范区(一期)建设实施方案》,目前我委正积极配合相关工作,高标准启动广州大学城国际人才生态示范区(一期)建设,推动人才产业协同创新、服务配套一体高效、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接下来,我委将联合区委组织部,整合提升区域内国际化教育、医疗服务资源,解决高端人才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宜居生态环境。

  (四)持续提升“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的品牌影响力。广州大学城现有粤港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小谷围)“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小谷围)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三大创新创业赛事,此外也有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赛事品牌效应逐年累加。目前,我委正与市青创中心、团市委进行积极对接,着手推动青创杯赛事合作等相关工作。下一步,我委将联合区委组织部、区科工商信局等单位,高质量办好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为广东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大学城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搭建展示、推广、融资和提升的平台。优化青蓝人才生态圈,为青年人才提供工商注册、财税咨询、知识产权、投融资等全方位链条式成长服务;推出“大湾区智汇创业+”电视创投类节目,组织金融投资机构与青蓝优秀项目精准对接,面对面进行现场互动,打造创业版的“非诚勿扰”,进一步提升“青蓝人才”和“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品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青蓝·番禺产业园区联盟沙龙活动,联动番禺各产业园区,打造番禺双创土壤。加大活动及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助力民间组织与高校学生组织间的联动。

  二、集聚科教资源,构建广州大学城现代化大健康产业体系

  (一)推动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科技园发挥效益。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产学研工作站成立以来,孵化基地积极发挥校地合作优势,联合园区企业与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发起成立了大健康产业的创新联盟体系,搭建了更为完善的产学研用服务平台,促进了医药工三者融合发展,有效促进高校创新和知识成果转化、提升广州大学城创新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番禺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接下来,我委将紧密依托高校,发挥大学城高校聚集、教育科技资源集中的综合优势,与广东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凝聚合力,推动高校双创工作,引进高校师生创业团队和成果转化项目。持续办好广州大学城“互联网+大健康”创新创业人才技能大赛,激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重点辅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团队,遴选优秀的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基地。发挥产学研平台优势,积极促进园区企业衡必康、迪芬娜广州生物等一批师生创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继续加强与大学城各大高校如广东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以及港澳台高校的合作,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共同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的协同创新平台,推进高校开放办学,优化园区企业服务。

  (二)建立健康科普科教专家资源库。结合广州大学城现有的学科聚集、专家云集的优势,我委计划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利用大学城高校学科聚集、人才云集、文化汇集的资源优势推进各项工作,形成城内城外联动。目前,我委结合整改工作,已初步筛选出广州大学城生态环境资源专家库名录33人,并与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进行积极对接,推动区委党校与广州大学城高校双向挂牌共建思想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双基地”,相关方案正在研讨之中。下一步,我委将从大健康视角出发,优化对健康番禺落实关口前移以防为主的健康促进网络布局、人才培养、产业布局研究,校地合作建立健康科普队伍,建立长效的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机制,对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开展常态化的监测,培养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员,积极发动各大院校大学生参与个性化健康干预项目研究。

  (三)持续壮大创新创业载体平台。2021年,12万平方米的广州大学城·中关村青创汇正式启用,打造“航母”级别的创新创业基地。广州大学城(广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成,已签约优质项目12个。粤港澳大湾区(番禺)海创人才科创中心揭牌运营,目前正在进行二次装修。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期二期投入使用,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获评全区首个“广东省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园区)项目计划于2023年建成一期。下阶段,将加快建设上述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提升创新创业空间,引入国内顶级双创园区运营机构,以“商业+孵化器”运营模式,布局建设体验式商圈、双创孵化器、特色办公区等综合功能区域。谋划建设环大学城区域生物医药标准产业单元,打造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平台。加大对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的扶持力度,引进快问信息等生物健康领域企业。

  (四)加快推进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大健康产业体系。我区广泛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医院、机关单位、企业和健康社区、健康促进建设。目前,区卫生健康局正积极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借助“互联网+”开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网上义务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等服务,拓展线上医疗服务空间,引导患者有序就医,缓解线下门诊压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的独特优势,鼓励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降低其他患者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加快建立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构建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下阶段,将以广州市番禺区16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建设主体及基础,大力推动互联网诊疗与互联网医院发展,项目已完成采购。建成后,社区互联网医院将覆盖大学城提供互联网+健康服务。

  三、聚焦历史文化,树立广州大学城教科文旅新标杆

  (一)立足番禺本土文化打造“大学书香”。广州大学城所在的小谷围岛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且集聚了12所不同人文特色的高校。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我委拟推动打造“大学书香”文化品牌,建设教科文旅新高地。目前,区教育局已编制德育教材《文化教育读本》,举办两届研学实践课程、路线征集评选活动,并通过制定番禺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方案,指导我区各中小学利用优质课程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将持续挖掘、研究、整合区域优质生态资源、产业资源、中医药文化等资源优势,面向不同年龄段学生,优化课内教材,进一步开发地方特色鲜明、课程体系完善、体验互动科学、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实践教育优质课程。下一步,我委将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利用大学城高校学科聚集、人才云集、文化汇集的资源优势,积极发挥广州大学城生态环境资源专家库效益,并与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进行积极对接,推动区委党校与广州大学城高校双向挂牌共建思想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双基地”,组织召开咨询会、座谈会、专家论坛等,发挥大学城优秀教师的智力优势,为整改工作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

  (二)以优质课程引领研学实践。目前我区已有189间中小学校与各类实践基地共建,通过与广州医药大学、中医药企业等单位共建,在部分中小学建设中草药种植、培育劳动基地。接下来,要进一步挖掘广州大学城科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研学实践系列课程和研学路线,激发中小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中小学生的研究能力。我委也将加强与广东科学中心、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广州画院、广州档案馆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研究开发“大学城科普一日游”活动路线,同时面向岛内岛外中小学开放,推动中小学与高校结对合作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加快推进线上科学馆、线下实践教育基地等项目的挂牌工作。

  (三)打造“科教融合”研学示范基地。结合广州大学城现有的岭南印象园、南汉二陵博物馆等文物古迹和广东科学中心这一省内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我委计划将这些资源节点串珠成链,并调动广州大学城人才丰富的创意思维,高标准打造为历史文化传承发扬示范区以及北片科普科教示范区。目前,我委已联合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团省委、团区委等部门和单位,在广州大学城发起、筹建“广东省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以科普、素质拓展、文化艺术交流等为重点内容打造青少年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体验大学生活平台,开发具有教育意义的第二课堂。并已联合华师旅游学院、大学城志愿者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了“广州大学城科教文旅服务中心”,并初步和钟南山医学基金会达成合作协议,拟活化外环路的驿站,打造南山健康科普广场。

  感谢您对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

                                                                                          2022年3月3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