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关于区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第45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王兆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广州大学城水生态治理效率的建议》(第45号)建议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区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番禺分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6月22日进行电话沟通。经综合区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番禺分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会办单位,现将办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一、关于提升植物净化水体功效
广州大学城有湾咀头、贝岗、赤坎3个湿地公园,园内湿地、水体、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目前,广州大学城正打造成为广州市水生态示范区,区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组织相关单位、部门与国内外的专家团队召开提升大学城水生态环境专题研讨会议,并初步形成了《广州市大学城长制久清治水方案》等。同时,广州大学城已被列为我区海绵城市示范区,下一步将配合市林业和园林局对大学城3个湿地公园进行综合建设和管理,提升湿地水生态的渗、滞、蓄、净、用、排能力,充分发挥湿地生态海绵城市功能,大幅度提升植物净化水体功效。
二、关于提高水生态恢复实效性
广州大学城水生态修复方面,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开展补水和水循环项目,利用杂用水厂补水,敷设补水管道4.04公里,最大补水量达6.85万吨/天。同时,构建中心湖—赤坎涌、南亭西街涌自循环系统,降低对杂用水厂供水需求,新建循环泵站2座,循环管道4.84公里,生态净化湿地4座,净化能力达2万吨/天。二是开展生态岸线修复工程,沿赤坎涌、南亭西街涌3.8公里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在浅滩种植适宜生长的水生植物,进一步修复水生态系统。三是开展碧道建设,结合大学城人才小镇特色人文,以“碧道+人才”理念,新建景观节点10个,构建“一轴一环”生态碧道24.2公里。同时,结合水生植物、动物等共同作用,在中心湖位置投放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鲢鱼、鳙鱼、鲴鱼),强化生态链,恢复水生态。下一步,将借鉴您的建议,结合大学城海绵城市及水生态示范区总体方案,积极聘请专业团队进一步论证和优化水生态恢复方案,确保大学城水生态恢复的时效性。
三、关于加强水生态修复队伍建设
我单位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制度,构建社区、镇(街)、区三级体系,社区级河长基本由高校的领导和老师担任,主要职责是负责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我单位成立一支河涌管理队伍,每天开展区域内河涌保洁维护等工作。但以上队伍专业水准有限且不稳定,下一步,将结合您提出的建议,积极与各高校沟通,利用大学城地缘优势,争取在大学生中组建水生态修复志愿者队伍,既推进了大学城水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又提升了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关于建设水生态修复基地
我单位正在按照大学城水生态综合提升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海绵城市示范区及水生态示范区的相关项目建设任务,下一步将结合整体提升工作,聘请专家和高校科研人员对中心湖公园建立水生态修复基地事宜进行调研,为大学城乃至番禺区、广州市的水生态恢复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感谢您对大学城水生态治理工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
2022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