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议案(建议)办理


番禺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关于政协十五届番禺区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7号提案的答复



民建番禺区基层委员会、科技组、政协洛浦街工作室:

    你们提出的《关于聚焦特色产业补链强链,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7号)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大学城管委会、区投资促进中心、区工商联、区厂商会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与任玉桐委员在8月23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相关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

    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区财政2023年初预算安排科技专项经费45705万元用于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产业人才发展、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安排产业扶持资金41444万元用于支持汽车制造、珠宝首饰等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先进制造业向高品质、时尚化、定制化、国际化转型;安排番禺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7500万元,利用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资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领域。与此同时,我区鼓励区内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全面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多方位金融需求,为区内“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面高效的综合金融服务。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629.22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559.53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其中,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1497亿元,同比增长20.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9%;广汽传祺、广汽埃安、日立电梯、中海达、松下空调、番禺电缆、鹏辉能源、保伦电子、立白等企业已经成长为各自行业领域内的领先企业。

    二、推动先进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加强对“卡脖子”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为有效解决我区先进制造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我区于2023年1月正式印发《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承接体系工作方案》,通过有效发挥广州大学城“大孵化器”作用,联同广州大学城周边镇(街)以及产业平台,共同打造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承接体系,形成岛内岛外良性互动的孵化育成生态。积极筹建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已通过12所高校科技处、创业学院,征集高校首期可转化、待转化科技成果项目2321项,进一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加强技术的融合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21年,番禺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17%。2022年全区有效专利94537件,其中发明专利12466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4471件。2022年,全区12家企事业单位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长隆集团荣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科新知荣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广汽埃安、佳都科技、高勋智能、鹏辉能源、益维电动荣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是深入产学研合作。搭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交流对接平台,助推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区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国家级众创空间5个、港澳创新创业平台2个以及高校双创基地12个。组建广州大学城“科技特派员”队伍,现已发展核心专家、科技大使、技术经纪人、创业导师等100余人。联合高校、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投资机构等单位,成立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

    三、逐步建立完善产业生态

    一是大力实施“链长制”。印发实施《番禺区贯彻落实〈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成立番禺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围绕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珠宝首饰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构建“链长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二是保持产业上下游完整,协同发展。围绕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全力引进汽车产业配套项目落地,结合广汽埃安、广汽乘用车两家整车厂对核心关键零部件的近地化配套需求,积极推进汽车产业链的强链补链招商工作,打造“整车生产+研究院+零部件配套+物流配套”千亿级汽车产业链集群。截至2023年上半年,已有沃美诺、纳诺等5个汽车产业链项目落户落地。聚焦产业链补链、强链工作,把弱项和短板补齐,推动汽车产业稳步发展。三是搭建产业上下游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促进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全面展示我区优质营商环境,我区于今年4月18日举办了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暨番禺区2023年全球招商大会,邀请了约150家企业代表、境内外招商顾问共同参与,为相关产业企业推开合作大门,构建更高层次、更多领域的合作平台。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枢纽作用

    我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政企沟通桥梁作用,指导发动行业协会为会员企业牵线搭桥,链接各方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政企沟通活动,提振发展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区工商联联合各商协会共同举办区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轮值活动暨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7次,组织政府职能部门现场诚恳对话、答疑解难;举办政企共商发展座谈会,区主要领导与民营企业家代表面对面座谈交流,为企业发展加油鼓劲。在广州天安番禺节能科技园成立区政企沟通服务中心,打造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面对面沟通的前沿阵地。持续深入开展区工商联(总商会)“三联一制”联系服务企业工作,发动各商会、协会走访调研重点企业,收集问题意见109宗,解决问题79宗。此外,还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送服务、送政策,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落实。邀请广州市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中心专家为企业现场讲解“专精特新”“新锐100”等政策,指导企业开展申报入库、优惠政策,助推我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积极吸引高精尖科技企业来番禺落地

    我区正加快建设“航母级”产业孵化平台——广州大学城·中关村青创汇,其中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海创人才科创中心累计签约落地项目83个。我区的“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落户广州大学城,聚焦未来新一代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深化校地企产学研合作,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迭代升级。我区正积极推进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和番禺区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其中番禺区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预计2023年内可移交5.7万平方米公建配套场地,为吸引高精尖科技企业来番禺落地提供助力。

    六、建立多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体制,壮大先进制造业发展人才库

    一是重点抓好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实做细博士后人才服务工作,积极做好博士、博士后科研人员的招用、培育工作,协助相关人员申领市、区两级补贴,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博士工作站。用好区“五外联动”出访工作契机,搭建我区人才工作海外资源链接渠道。邀请欧洲华创会、捷克夸美纽斯成为我区国际人才智库并签订人才合作备忘录,借“智”借“力”;在法国番禺富善社和捷克粤商会挂牌成立“中国广州番禺海外人才工作站”,深化对海外科技人才、海外华侨资源的团结联系和服务,扩展我区人才生态优势、人才工作动态的海外链接网格,为下一步高质量对接各类创新人才库、促成要素集聚打下先行基础。

    二是加大先进制造业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区产业技工产教供需联盟作用,重点围绕我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时尚产业等产业集群,建立与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相适应的长期人才培养机制。近年来,已有多间省、市技工院校与我区重点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其中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和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产融基地被认定为广东省产业就业培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技能等级认定、师资培训等方面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产业人才培育和输送,带动我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三是完善人才激励制度。2021年底,我区制定出台新的人才政策《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区的实施意见》,即“番禺高质量发展人才生态30条”;并于2022年8月出台“番禺高质量发展人才生态30条”实施细则,组织开展新政策首轮申报工作。经评审、核准、评赛等多种遴选方式,4 名制造业领军企业家入选“杰出产业人才”评审名单,共获得800万元人才补贴;50家成长性强、经济贡献大的实业团队共获得近1000万元资助;8名扎根制造一线的专家型企业人才共获得40万元补贴,靶向加大对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创等8个万亿级产业链群的人才政策扶持;来自元宇宙、未来飞行等人工智能应用、“专精特新”细分领域的14名创新型人才、团队分别入选“创新领军人才”“创新领军团队”“创业领军团队”“博士人才倍增”等项目,单项最高获得1000万元资助;成功遴选100支深耕细分领域、潜力大的人才团队并给予1425万元奖金,其中成长组前三名中有两个项目所属企业为我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度释放我区全域创新创业创客的“三创”融合活力。实施人才服务卡制度,持卡人可享受子女入学便利、医疗卫生便利、政务绿色通道、安居保障等15项服务,全方位解决人才的愁难问题,助力企业引才育才留才。做好高端人才及其配偶就业保障工作,全区域统筹上下协同,搭建区、16个镇(街)劳动保障中心、275个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的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辖区内劳动者及用人单位提供无差异化的就地就近就业服务。加强就业驿站建设,将岗位搬到重点人群聚集地,打造“十五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把就业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提升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网上就业服务平台,优化“番禺就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打造不断线、不停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24小时就业服务。

    感谢你们对我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番禺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   

                                                                                         2023年11月2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