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关于政协十五届番禺区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6号提案的答复
蒋伟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6号)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区委组织部、广州大学城管委会、区市场监管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8月16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相关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重视和加强企业自主研发,实现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一)提高全产业链创新能力。我区印发实施《番禺区贯彻落实〈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成立番禺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围绕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灯光音响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构建“链长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特别是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攻克装备制造业中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提高全产业链创新能力。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1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7家。
(二)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区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021年我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17%。2022年全区有效专利94537件,其中发明专利12466件,高价值发明专利4471件。2022年,全区12家企事业单位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长隆集团荣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科新知荣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广汽埃安、佳都科技、高勋智能、鹏辉能源、益维电动荣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
(一)高站位谋划科技成果转化。一是主动对接《南沙方案》,制定《广州大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总体方案》并经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二是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科创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相继印发实施《番禺区全力支持广州大学城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关于建立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承接体系的工作方案》等。
(二)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机制。一是构建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互通互联平台,联合高校、国企、投行机构、产业园区等,先后发起广州大学城创客联盟、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校友经济促进会等开放性联合体,整合汇聚区内多方资源,构建创新创业的价值连接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科研资源与市场、资本对接转化以及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培养,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实现更优质更长远的转化。二是建立校地圆桌会议机制,分主题定期召开广州大学城校地共建共治共享圆桌会议,推动校地企在资源对接、政策宣贯、项目孵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形成资源共享、工作共推的良好局面。三是发挥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作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强服务企业,对接发布成果,提供技术需求咨询。
(三)高水平推动重点科创平台建设。我区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国家级众创空间5个、港澳创新创业平台2个以及高校双创基地12个。加快建设“航母级”产业孵化平台——广州大学城·中关村青创汇,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海创人才科创中心累计签约落地项目83个。目前,我区正积极推进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和番禺区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其中,“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落户广州大学城,聚焦未来新一代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深化校地企产学研合作,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迭代升级。
(四)加大对科技转化项目支持力度。一是推进落实《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有关规定,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按照不低于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处置净收入或者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出资比例百分之七十的标准,与成果完成人约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等,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加强财政资金支持。我区加大对先进制造企业中研发投入大、占比高,科技转化成果多及科技转化成果优的企业的支持力度,2023年初,区财政预算安排科技专项经费45705万元用于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产业人才发展、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以“链主企业”为龙头,以创新为驱动,实施市场主体梯次培育计划,构建“中小微企业—高成长性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领军企业”成长链条。
三、加强知识产权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聚焦标准示范引领,助推产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全域标准化战略,围绕我区灯光音响、电线电缆、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成果标准化、产业化力度,全面开展标准制定和标准提升行动,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有1个ISO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组和11个各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落户番禺。我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参与标准研制成效显著,累计参与各级标准制修订180项。广汽乘用车、广汽埃安、番禺电缆、三雄极光、鹏辉能源等9家企业的18个产品先后入选2021、2022年度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榜单。对标达标企业累计达125家,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产品数量达到591个,电线电缆、洗染机械、输变配电、音频设备、演艺灯光等产业实现成批、成行业采标。成立第二届广东省演艺灯光标委会,与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广东省演艺设备行业商会开展合作共建,强化灯光行业的标准化技术支撑。对灯光、音响、动漫游艺等行业的企业、团体开展标准文本监督,开展专题培训,提高标准编写能力,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二)聚焦质量标杆培育,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一是健全激励机制。推出系列有“含金量”的政策“大礼包”,印发《广州市番禺区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22年度番禺区知识产权资助项目申报指南》《番禺区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获得中国质量奖、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广州市市长质量奖的单位,分别给予一次性资助10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推进质量奖创建工作和重点质量项目创新发展。二是大力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突出梯队培育。以“培育一批、发展一批、储备一批”的理念,以汽车、智能家居、灯光音响、医疗机构等行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围绕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质量管理水平,联合第三方质量技术机构举办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培训班,推动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打造质量管理标杆企业,为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培育后备企业。2022年,浩洋电子、好太太2家企业获得市长质量奖,省疾控中心微检所获得省政府质量奖。
(三)聚焦知识产权建设,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我区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并印发《番禺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工作方案(2022—2025年)》,试点时限自2022年8月至2025年7月。加快筹建中国广州番禺(珠宝和动漫)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目前正待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成立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全力构建政府、企业、协会多方联动的快保护、大保护工作格局。2022年,我区有效发明专利12466件,同比增长29.3%;高价值发明专利4471件,同比增长34.4%;均排名全市第四。有效注册商标24.39万件,全市第三;中国驰名商标22件、集体商标11件,全市第一。通过贯标体系认证企业960家,同比增长11.5%。新增5项中国专利奖、6项广东专利奖,新增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及示范企业各1家。开展知识产权工作资助、促进、保护3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发动及项目审核工作,对企业专利、商标、质押融资、保险及维权工作进行补助,有力推动我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2022年,全区知识产权质押额达11.25亿,全市排名第二。分产业、分区域建成12个知识产权工作站,落实首期建设经费,明确建站工作标准,引导园区在维权咨询、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平台建设及宣传培训等多维度开展工作。
四、加强制造业企业的品牌建设,形成自主品牌
(一)构建起质量强区、品牌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为真正发挥好品牌建设引航者的作用,更好地推动质量强区建设工作,我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挂帅的区质量强区发展委员会,将质量强区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创新推动品牌建设,打造“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推进质量奖创建工作和重点质量项目、知识产权工作创新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对获得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的单位,给予一次性资助奖励。近期,广州市质量强市办公布2022年度质量工作考核结果,其中我区获评A级第一名,连续六年蝉联该荣誉。
(二)创新推动质量品牌建设。继续实施“品牌树标、品牌培育、品牌保护、品牌推广”行动,推动全区优秀企业或组织申报中国质量奖,树立番禺卓越质量标杆。以演艺灯光等优势产业为突破口,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以“质量月”“中国品牌日”为契机,广泛开展质量品牌宣传推广活动。推进首席质量官、品牌运营官制度,加强质量品牌管理运营人才培养。广汽传祺、广汽埃安、日立电梯、松下空调、浩洋电子等企业已经成长为各自行业领域内的领先企业。舞台灯光音响、珠宝首饰、纺织服装等制造业特色鲜明,培育了一大批知名品牌。我区舞台灯光音响产业约占全国60%市场份额,培育了浩洋电子、锐丰音响、珠江灯光等一大批舞台灯光音响行业知名企业。珠宝首饰产业拥有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钻石珠宝市场主体近3000家,集聚了谢瑞麟、柏丽德(APM)等众多珠宝品牌,番禺钻石珠宝出口约占香港珠宝首饰转口贸易量的70%。服装制造产业形成了从上游纤维加工到研发设计、成衣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管理等一系列完善的产业体系,培育了希音、比音勒芬、辰辰妈等一批知名品牌及行业领军企业。
(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品牌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我区推动区厂商会、广州市番禺区创新科技企业协会及镇(街)商会等行业协会的品牌申报服务能力建设、质量基础管理能力建设、品牌信息咨询与传播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品牌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各类行业协会收集品牌建设政策信息,并对申报条件和指引进行精选和整理,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线下点对点等方式,面向不同细分领域企业分类发布,让企业及时了解品牌建设最新政策法规,把握政策动向。为加大本地优质建筑材料产品的宣传推广工作力度,鼓励扶持本地企业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在番禺乃至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区厂商会先后编制了《番禺区优质建筑材料产品推荐名录》第一版、第二版,共收集近200家企业的优质建筑产品,覆盖了电线电缆、建筑装修材料、消防安防材料等相关行业,有力支持我区建材企业的发展。
五、大力引进、培育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保障
(一)继续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我区锚定“人才扶持、产业聚焦、平台建设、品牌打造、机制完善”全过程人才发展路径,打造了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番禺人才生态30条”人才政策体系,面向高级管理人才、创新领军人才、高学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产业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人才发展补贴。产业人才政策自2016年实施以来,已面向各类企业、团队、人才发放补贴超7亿元。为加强人才联动,我区每年举行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共襄盛举,打造人才沟通交流合作盛宴,营造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做实做细博士后人才服务工作,搭建平台助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做好博士、博士后科研人员的招用、培育工作,协助相关人员申领市、区两级补贴,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博士工作站,帮助企业加快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区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12家,省、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家,省博士工作站11家。
(二)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我区实施人才服务卡制度,面向各类人才发放白金卡、金卡和银卡,服务卡具有身份信息识别、业务办理、待遇兑现、服务优惠、金融服务等功能。根据最新拟定的《番禺区人才服务卡制度实施办法》,持卡人可享受子女入学便利、医疗卫生便利、政务绿色通道、安居保障等15项服务,全方位解决人才的入户、购房和子女入学问题,助力人才全心全意在番禺创新创业,有效提升引才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才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截至2023年上半年,已累计发放1.1万张人才服务卡。
(三)鼓励与支持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发挥广州大学城·中关村青创汇等平台的人才虹吸效应,建设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番禺)海创人才科创中心等载体,启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际未来产业园、广州大学城校友经济创新创业集聚园区等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相关合作项目落地。举办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校地人才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活动等品牌活动,邀请希音、广汽埃安、探迹、乐摇摇等独角兽或未来独角兽企业参会并进行交流分享,打造人才、项目、科技、资本等各种资源高效对接的渠道。同时,充分发挥区产业技工产教供需联盟作用,重点围绕我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时尚产业等产业集群,建立与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相适应的长期人才培养机制。
感谢您对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番禺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
2023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