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五届番禺区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9号提案的答复
民建番禺区基层委员会、澳门组、政协小谷围街工作室:
你们提出的《关于打造高水平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的建议》(第19号)提案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区科工商信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交通运输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番禺区分局、区投资促进中心、区土地开发中心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与刘悦敏委员在8月10日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区科工商信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机制
一是用好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互通互联平台。为进一步整合汇聚区内多方资源,促进科研资源与市场、资本对接转化以及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培养,打造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互享互惠生态圈,我委联合高校、国企、投行机构、产业园区等,先后于2017年、2019年、2021年发起广州大学城创客联盟、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校友经济促进会3个非盈利、非法人的开放性联合体。下阶段,我委将进一步深化广州大学城各类联合体引才聚才育才效能,推动广州大学城人才科研成果交流对接,推进建立与高校在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重点领域的定期沟通机制,搭建供需对接、资源汇聚的校地共建共治共享平台。
二是建强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专班。今年以来,我委积极筹建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经向12所高校摸查,首期共征集2332个项目,集中在电子信息、智能网联、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并将持续动态摸查。接下来,我们将健全“项目产业化高校行”机制,充分调动高校院所、产业园区、创投机构等多方力量,进一步建强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登(校)门入(实验)室开展科技成果发现、挖掘、转化和服务工作,深入高校开展项目路演和评价工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不断优化大学城创新创业氛围。一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实施“青蓝国际创新创业计划”,采取以赛代评方式,深入挖掘大学城高校优质科研项目,政策实施以来共吸引超过600个粤港澳及海归人才、高校青年人才创业项目落户番禺。高质量举办粤港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小谷围)“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小谷围)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活动,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二、促进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完善产学研协同体系。区政府和我委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助推园区、孵化器与高校产学研合作,举办系列番禺区人才科研成果交流座谈会,推动科技企业走进广州大学城高校,与大学城高校积极对接。目前,星海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天安节能科技园、巨大产业园等科技产业园区均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基地、园区产学研综合服务平台,我区产学研协同体系日臻完善,逐步搭建起以人才为引领、以校企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交流对接平台。
二是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我区许多企业发展势头向好,如长隆集团荣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科新知荣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广汽埃安、希音、小鹏汇天、探迹科技4家企业入选《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广州大学城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型科创类企业孵化载体,九尾科技、乐摇摇科技等17家企业入选广州市“独角兽”“未来独角兽”“高精尖”企业;2022胡润U30中国创业先锋榜单之中,广州共有16位创业先锋上榜,其中我区占6席,均来自广州大学城。对照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科技创新要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要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精准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以龙头企业市场特性激发高校创新属性,深入促进校地企、产学研融合发展。
三是促进人才精准对接。以我区20个园区人才工作站、大学城菁英汇平台、番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园为抓手,深化推进党员点对点服务,促进校企人才供需对接、产教融合、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合作。乘大兴调研之风,走访我区20个园区及重点企业,以座谈调研、问卷调查、走访形式深入企业一线,协助解决企业引才留才育才等急难愁盼需求;发挥“超级联系人”枢纽作用,聚焦番禺智造产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组织相关企业走进广州大学城高校或辖区内重点大专、技工院校,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菁英直聘行动、师生名企行活动等,实现人才精准对接。
三、强化双创平台建设
一是发挥现有科创平台集聚效应。广州大学城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土壤肥沃,累计建成5个科技产业园区,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港澳创新创业平台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4个以及高校双创基地12个。下一步,我委将积极推进上述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提质增效,抓好高新企业导入、优质项目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大招商引企力度,以“商业+孵化器”运营模式提升创新创业空间,切实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加快建设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大湾区首个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已于今年6月底正式开园运营。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广汽研究院、小鹏汽车等龙头企业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优质项目导入,聚焦新型移动出行等创新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赋能智能网联产业链迭代升级。
三是打造广州大学城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为进一步促进企业攻关需求与高校实验室资源“强强联姻”,推动高校科研资源为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发展赋能,我委积极推进广州大学城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现已全覆盖走访大学城各高校并获10所高校授权同意,预计系统开发将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并投入使用。
四、强化服务配套
一是完善科技金融体系。7月12日,我委联手广州金控集团、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广州市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金谷联盟,为推动科技金融赋能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重大平台和历史机遇。“金谷联盟”探索“1+12+N”多元化合作模式,通过引进一支定向天使基金、设立一支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创建一个创新创业大赛、搭建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开展一系列校企产学研合作等,搭建高效、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从多方位为大学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保驾护航。我们也将借“金谷联盟”成立之机,争取设立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广州大学城高校科技成果、初创项目注册落地以及科创企业成长孵化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
二是拓宽转化载体空间。年初,区政府办印发《建立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承接体系的工作方案(试行)》,我委联动新造镇、沙湾街等周边镇(街)及万博商务区等产业平台,合力打造广州大学城“飞地”,用于承接广州大学城优质项目的溢出。下一步,我们也将全面收集、整理环大学城区域的产业优势及土地储备、闲置厂房、产业园区等情况,加强校地合作、资源对接、人文交流,加速环大学城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地方经济优势互补。
三是探索国有物业管理新模式。为进一步把广州大学城打造成为“创新特区”和“未来独角兽”的培养摇篮,更好地吸引有潜力的企业扎根广州大学城成长壮大,我委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导向及广州大学城企业经营发展实际,加快制定出台《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大学城的战略定位、项目特点、企业潜力和周边环境等因素,科学厘定物业进驻成本,变“房东”为“股东”,变“收租”为“收益”。目前,《办法》已征询了部分重点企业、商会的意见,下一步将继续征询区国资局、番禺信投公司的意见,待完善后报区政府审定后实施。
感谢你们对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
2023年10月25日